被嘲:不是985就别做梦,结果港三新二抢着要我!
指南者留学
2025-06-30
阅读量:1079

 

 

学员背景
W同学
本科背景
GPA:
83.4
语言成绩:
雅思6.5、六级571.0
录取院校
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控制与自动化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1-07
录取时间:
2025-01-17
香港科技大学电信学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09-09
录取时间:
2024-10-30
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09-09
录取时间:
2024-10-15
香港大学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工程)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25
录取时间:
2024-12-04
主要经历
 
实习经历:

江苏华灿电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习Jiangsu Huacan Telecommunication Co., Ltd.5G基站天线结构研发。R&D of antenna structure for 5G base stations.

 
竞赛:

2023年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

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CAIR工程竞技赛道)

基于YOLOV5算法的玉米叶病虫害和检测

2023年 MCM/ICM C题:Wordle Word Prediction Model

正大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第十二届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题: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全球温度预测及分析

 
课程设计:

回收利用废旧口罩用于超级电容器

 
     

 

 

 

步入大三上学期,升学压力开始笼罩,怀揣着名校梦的我,在大二出成绩后已然深知保研无望,正当我对考研严峻的形势的焦虑以及对自己能否冲刺名校的怀疑时,我无意之中了解到出国留学这条路,像溺水者抓住最后一根稻草般。

 

我开始疯狂刷着小红书和抖音了解但现实却不尽人意,小红书上刷屏般“211均分需要85+才能斩获港三”的言论给我泼了一盆凉水。那时,我满心以为能被港理工录取已是命运垂青——毕竟,3.2的GPA像一道横亘在眼前的鸿沟,让我连港三二字都不敢轻易说出口。

 

一年后,当港大、港科、港中文与南洋理工的录取邮件整齐排列在邮箱时,我才惊觉:那些曾以为的“不可能”,不过是自我设限的牢笼。申请之路,不仅为我推开了顶尖学府的大门,更让我在一次次与自我怀疑的对抗中,完成了一场深刻的心灵蜕变。原来,“不配得感”终究只是成长路上的虚妄错觉。

 

 

留学契机:低GPA困境中的挣扎

 

 

大三上学期,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考研竞争激烈,保研名额无望。怀揣着高考失利的不甘与一颗向往名校的心,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出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留学申请更看重“综合背景”,而不仅仅是GPA。那一刻,我仿佛抓住了一线生机——或许,留学能成为我逆风翻盘的机会。

 

然而,现实很快泼来一盆冷水。咨询多家机构后,我得到的反馈几乎一致:“你的GPA太低了,港三希望渺茫。”小红书上铺天盖地的“211均分85+录取案例”更是加剧了我的焦虑。我开始陷入自我怀疑:是否真的应该放弃?

 

我决定用大三最后一个学期放手一搏。通过分析成绩单,我发现几门低分专业课(如《微机原理》《数字电子技术》)严重拖累均分。于是,我申请重修这几门课程,并选修了《机器人导论》等易拿高分的选修课。

 

每天早晨起床就直奔教学楼,直到晚上闭楼而归,那是一段充满艰辛的旅途,有时学到累的不想抬笔也依旧在咬牙坚持。最终,在我披星戴月,夜以继日的努力下我的GPA从3.2(均分80)提升至3.4(均分83),虽不算惊艳,但已是拼尽全力的结果。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大二期间我为了保研,大大小小参加了很多科研竞赛为如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睿抗机器人竞赛等。在团队中负责算法设计和模型搭建,获得多项省部级奖项。

 

同时,我参与了校内的大学生科研项目负责算法优化,这一段原本为保研而准备的科研经历无形中成为了我能成功上岸的关键因素,成为文书中科研能力的核心素材。

 

 

在跟多家机构打交道后,我最终选择与指南者留学签约,选择指南者留学的重要动因,源于同乡学长通过其服务圆梦港中文的真实案例。

 

这种口碑传承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大量逆袭案例的基础上,指南者留学专攻港新地区留学,成功案例丰富,其出色的数据库可以轻松看到过往申请成功的案例。通过GPA区间、本科背景、专业分类等多维度标签进行分类,能快速匹配与申请者背景相似的成功案例。

 

在我的申请初期,导师通过数据库对比发现:港大新专业对具有算法实践+工程竞赛背景的申请者存在隐性偏好,这为后续选校奠定了数据基础。这种依托真实录取数据的规划模式,相较于单纯依靠经验判断的机构,极大降低了申请策略的盲目性。

 

通过学长的推荐,我还了解到指南者团队非常擅长挖掘学员背景中的闪光点,正如将我的“GPA劣势”转化为“实践优势”,在文书中通过《基于YOLOV5的玉米叶病虫害检测》项目,展现了超越分数的工程落地能力。这种化短板为特色的申请思路,真的契合港新院校对“实践型人才”的偏好。

 

更值得一提的是,指南者在文书创作中并非采用模板化写作,而是针对不同院校专业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例如港大文书重点突出科研项目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南洋理工文书则强调算法能力与工业实习的结合,这种“一所一策”的文书策略极大提升了申请材料的针对性。也是我认为指南者区别于传统留学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签约后,刘尧导师根据我的背景制定了“冲刺-主申-保底”三级策略:

 

冲刺校:

 

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南洋理工大学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主申校:

 

香港中文大学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科技大学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保底校:

 

香港理工大学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香港城市大学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录取风云:意外与抉择交织的惊喜

 

 

2024年10月15日,我的主申学校香港中文大学率先发来offer,要求两周内缴纳留位费;香港科技大学也进入了推研名单,由于对自己实力评判不足,在港中文发来offer后,短暂犹豫之后我便火速缴纳了留位费,生怕自己没学上。

 

但谁都没想到两个月后的2024年12月5日,我的冲刺学校——香港大学发来入学通知,这使得我陷入了极度纠结。是否要放弃港中文10万港币留位费,逐梦港大?我对此十分犹豫!但父母都劝我不要因为钱而放弃更好的选择,他们会无条件支持我,恰逢当时在外旅游同行的一位大叔用一句话点醒了我:留位费是沉没成本,但人生是长期投资。

 

 

 

最终,我选择放弃10万留位费入学香港大学。只是人算不如天算,2025年1月14日我的冲刺校南洋理工大学的offer虽迟但到。这完全算是迟来的惊喜,短暂的喜悦后,我选择了放弃南洋理工。

 

尽管南洋理工的项目我十分喜欢,但考虑到已经交过两次近30w的留位费,且香港大学项目为新开项目,未来发展趋势光明,在经济和项目优势的双重考虑下,最终我还是选择了香港大学。

 

 

至此,港大2025年新开设的“机器人及智能系统”专业成为我的最终选择。很多人很质疑新专业值得选择吗?对此,我基于课程、师资、行业趋势与个人背景,做了深度的研究和匹配:

 

 

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赋能

 

 

《智能系统设计》这门课就令我眼前一亮——它要求学生团队在学期内,从零开始设计并开发一款服务机器人的功能原型,涵盖硬件选型搭建、核心算法实现到系统集成优化的全流程。这与我本科时独立完成的“基于生命体征监测的智能健康系统”项目(利用树莓派和传感器搭建)高度相关,当时我在算法优化和系统稳定性上遇到的瓶颈,一直渴望找到突破的方向。港大的课程设置,恰恰为我提供了系统化提升工程能力、将碎片化知识整合为完整解决方案的绝佳平台。

 

另一门《边缘计算与物联网》则与香港科技园深度合作,将智慧城市中的真实场景(如交通流量实时分析、楼宇能耗管理)引入课堂项目。这种“真题真做”的模式,能有效缩短从课堂学习到产业应用的过渡期,对我这样渴望学以致用的学生来说,价值不言而喻。

 

师资力量:顶尖学者与产业资源的桥梁

 

 

在深入查阅师资背景后,更加坚定了我的选择。项目教授团队中,超过70%拥有斯坦福大学、ETHZurich(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世界顶尖学府的博士学位,学术根基毋庸置疑。更关键的是,他们绝非局限于象牙塔的学者,而是拥有深厚的工业界经验。不少教授深度参与过如亚马逊仓储机器人Kiva的路径优化算法、工业自动化产线设计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实际项目。

 

尤为吸引我的是,该项目与香港科技园、大疆创新等大湾区创新引擎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了直接进入这些头部企业研发部门参与项目实践的机会。这与我通过数学建模竞赛领悟的理念不谋而合:算法和技术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行业趋势:站在爆发式增长的风口

 

 

机器人及智能系统领域的爆发式增长前景,是我做出决定的重要考量。根据《2023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美元,其中医疗康复、智能物流、家庭服务等细分领域年均增长率预计超过25%,潜力巨大。

 

而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科创枢纽,正大力推动“智能+”发展战略。对我而言,这意味着在港大就读期间,就能便捷地接触到丰富的行业前沿动态和高质量的实习机会;毕业后,更能依托大湾区这片全球最具活力的创新热土,开启职业生涯。

 

我在联想实习时,曾亲身感受到传统行业对智能化升级的迫切需求。选择这个专业,正是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推动技术创新落地的实践者,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迫切需求。选择这一专业,正是为了成为“技术落地”的推动者,而非纸上谈兵的研究者。

 

 

经验总结:逆袭背后的核心要素

 

 

香港高校普遍采用的Rolling机制,本质上是一场“时间与规划”的赛跑:申请材料提交的早晚直接影响审核优先级,甚至可能因名额提前满额而关闭通道。我能在竞争激烈的港新申请中突出重围,关键得益于指南者留学对这一规则的精准把握与“早规划、早行动”的战略执行。

 

 

指南者助力高效申请

 

 

与指南者签约后,团队第一时间为我制定了申请时间管理方案。2024年暑假便启动材料筹备工作,从成绩单认证、推荐信沟通到文书框架打磨,均按照港校申请高峰期(9-11月)倒推节点。

 

申请老师蒋沁对各院校官网开放时间保持实时追踪,尤其针对港中文、港大等热门院校设置了“系统开放预警”机制。当港中文申请系统于2024年10月初开放时,团队已提前完成所有材料的最终校验,在开放后48小时内即提交申请,确保材料进入首轮审核队列。

 

事实证明,这一策略直接带来了录取先机——港中文于申请提交后两周内即发放offer,成为我斩获的首个港三录取。这种对时间规则的极致运用,印证了指南者留学在港新申请中“用规划战胜不确定性”的专业理念,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在Rolling制录取中,“早一步行动”不仅是抢占名额,更是为自身背景争取到最大化的展示机会。

 

 

竞赛积累的力量

 

 

在香港高校的申请中,GPA和语言成绩是门槛,但真正让申请者脱颖而出的,往往是科研竞赛这类“软实力”的沉淀。我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科研竞赛成为文书中最具说服力的“证据链”。

 

与英美院校不同,香港高校尤其看重申请者的实践导向与本地产业适配度。以港大工程学院为例,其官网明确写道:“我们倾向于录取在竞赛或科研中展现过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

 

而我的竞赛和科研经历恰好对应香港近年重点发展的三大领域:智慧城市(数学建模赛题)、医疗科技(科研项目)、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可以说,这些经历不仅证明了我的能力,更暗合了香港高校的人才需求画像。

 

保持积极稳定的心态

 

 

申请季最难的并非准备材料,而是与外界汹涌的质疑声对抗。那些“善意提醒”和“客观分析”,往往比冰冷的拒信更具杀伤力。

 

2024年8月的一个深夜,我偶然进入某留学博主的直播间。连麦环节中,我简单提到自己的背景:“211本科,GPA3.4,想冲刺港三新二。”对方未等我说完便打断:“同学,现实点吧!港三新二连985的85+都在卷,你这背景纯属浪费申请费。

 

那一刻,自我怀疑如潮水般淹没全身。冷静后,我尝试分析这种否定从何而来:信息茧房:多数博主依赖“历史案例库”做判断,但鲜少关注新专业、新赛道的可能性;幸存者偏差:网络平台更热衷传播“逆袭神话”,却无人统计沉默的大多数;认知局限:他们低估了竞赛、科研等经历对GPA短板的补偿作用。

 

想通这些后,我给自己写下便签:“他人的经验是路标,不是牢笼。”

 

 

写在最后

 

 

回望这段旅程,我深刻体会到:GPA永远不是申请的唯一衡量。那些在图书馆熬过的夜、在竞赛中吵过的架,最终都化作了一封封录取通知书的重量。如果你也正身处低谷,请记住——“鸿沟”的存在,是为了让跨越时的姿态更耀眼。那些曾让我觉得无法逾越的“鸿沟”,不过是命运埋下的彩蛋。

 

 

当你选择纵身一跃时,才会发现——深渊之下,藏着翅膀。同时也非常感谢指南者留学的刘尧老师和蒋沁老师的悉心帮助,最终成就了我的港三新二大满贯战绩,也希望各位学弟学妹能够在未来的申请中收获自己的梦校offer。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