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港中深的全称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隶属于港中文,而港科广的全称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隶属于港科大。
这两所院校一直以内地分校身份自居,关于分校是否可以共享本校的各项title、包括QS排名的讨论每年都闹得沸沸扬扬。
终于,今年QS官方亲自承认“港中深和港科广可以和本校共享排名”!并且官方将两所分校纳入了学校官网地图中!
也有很多人质疑,明明一个是内地院校,一个是海外院校,两所学校共享头衔是否是一件让港中深、港科广渔翁得利的“好事”呢?
指南者带大家来盘一盘港中深与港中文、港科广与港科大的“那些事儿”,看看究竟这两所内地分校是捆绑上位还是自身大有来头?
QS官方:共享排名!
在上上周公布的2026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香港无疑又是最大的赢家之一。
除港城外,港五的其他四所院校排名又进一步上升,其中港中文排名上升了四名,来到了世界第32,港科排名上升了3名,位居世界第44。
值得一说的是,QS官网也将港中深和港科广列进了港中文和港科的校区中,这意味着两所分校实现了和主校区共享排名。
排名上升,开心的自然是学生。然而主校区的学生一边欢呼学校排名上涨,一边吐槽为何广东分校明明是一所独立学校也要来分一杯羹。
另一头,港中深和港科广的学生也在说,如果不共享排名,港中文和港科根本达不到第32和第44的地位。
有同学表示,在QS评分指标中,港中文的分数中算上了深圳校区的论文发表数,港中深的研究产出直接提升了港中文的论文引用率指标。
(图源小红书)
校方直接开撕?
广东分校和主校区是否能共享排名的讨论并不是这几年才开始有争议的。
早在QS官方第一次将港中深纳入港中文地图中时,港中文的公关负责人就向QS官方发了一封邮件,要求QS取消将港中深写作是港中文的一个校区,一下子将战火拱向了高潮。
(港中文公关要求取消与港中深共享QS排名)
再往更早年看,2023年时深圳某区的人才引进政策需要对毕业院校的QS排名进行明确的界定,而当时对于港中深是否能共享港中文的排名就有过一系列的争执,即港中深的学生是否可以用港中文的排名来获取人才引进的资格。
后来港中深和港中文同时发出了一封通告,《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联合通告》。
港中深在通告中表明,“我们正在考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来或者独立参与年轻大学排名榜等排名,或者和香港中文大学合并数据,联合排名。”
而港中文则表示港中深并没有在资料或者数据上位排名做出任何贡献,理应不能和港中文共享排名。“我们正在考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来或者独立参与年轻大学排名榜等排名。”
不过目前来看,港中深和港中文共享主校排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在去年2025QS排名发布后,港中深就已经在官网上同步更新排名。
在今年QS官网中,港科也紧跟港中文的脚步,学校页面明确标注“+1 Campus”,将港科广纳入了学校版图,两校共享全球第44位的排名。
除了排名,还能共享哪些?
虽说共享了排名,但学生就业时光有排名可不行,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title等等因素都决定着雇主是否录用。
办学性质:
首先科普,港校没有毕业证,只有学位证。
根据目前的信息来看,港中深和港科广的学位证还没有做到和本部完全一致。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本地的一所公立大学,受香港政府的资助、监督和指导。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由香港中文大学和深圳联合办学的一所中外合办院校,不受香港政府督查,学位证与本部略有区别。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由香港科技大学和广州联合办学的一所中外合办院校,不受香港政府督查,学位证与本部略有区别。
我们先看港中深,港中深的学位证由港中文颁发,但会明确表明学生来自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并且会同时有本部港中文和深圳校区的两位校长落款,留服认证时也会标明清楚。
(图源小红书)
港科广情况也和港中深一致。
(图源小红书)
学制
香港中文大学:一般硕士课程为一年制,并且均为全日制课程,学生需出境到香港学习。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硕士课程大多为两年制,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深圳就可以就读,不必出境到香港。
香港科技大学:授课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通常是1年,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是2-3年。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硕士一般为2年制培养模式,首年聚焦核心课程,次年可选择实习、科研或跨学科学术项目。
就业认可度
虽然学位证没有完全蹭到本部title,但这并不会严重影响到港中深和港科广的就业认可度和受欢迎程度。
首先,港中深和港科广的生源条件并不差。
我们先说港中深。从官网录取数据来看,港中深硕士项目24fall的录取生源几乎都集中在92。2024年港中深官网给出的生源报告显示,港中深主流硕士项目(如金融、会计、数据科学)中,85%-92%的录取者来自 85/211院校或 QS 前200境外高校。
经管学院以金融硕士为例,在24fall录取中,有85%(含C9)来自于985/211院校,中外合办及境外院校占比12%,其他院校占比3%。
数科院以数据科学项目为例,99%的学生来自于985/211院校、QS100海外院校以及港中深本校学生,录取者的平均绩点在3.54/4.0。
学费便宜
其次,港中深和港科广的学费相比本部来说要便宜得多。
绝大多数的港中深项目学费都在12-18w,而深圳地区的物价也比香港要亲民许多,加上生活费5w左右,一般总费用在30w就可以解决硕士期间所有开销。
而港科广全日制学生若获得研究生助学金(PGS),学费为每年4万元左右;自费或非全日制学生则需每年15万元左右。
实习便利
再次,内地分校在实习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实很多同学选择港硕也是因为离广东近,如果想回广东实习或者面试会方便许多。
而在港中深和港科广就读则是把这项便利发挥到了极致,甚至许多项目上课时间都在晚上,白天有大把的时间去实习充实简历。
内地分校拉高了QS评分
港中深的师资团队中,75%以上教授具有国际一流高校背景,包括5位诺贝尔奖得主、40余位院士,且部分教授同时在港中文任职。
这种师资共享直接提升了港中文的学术声誉,尤其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港中深的研究成果(如ECCV 2024接收的工业缺陷检测论文)进一步强化了港中文在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国际认可度。
此外,港中深与150余所境外名校建立合作,国际学生比例和国际教师比例分别达15%和78%,远超内地高校平均水平。
这种国际化布局直接提升了港中文在QS“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比例”等指标的得分。
港中深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竞争力突出,80%本科毕业生进入全球前50高校深造,直接就业群体平均年薪达17.08万元,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为主要雇主。
这种就业表现间接提升了港中文在“雇主声誉”指标中的得分,尤其在科技、金融领域,企业对港中深毕业生的认可被部分关联到港中文整体品牌。
而港科广对港科大的排名同样做出了贡献。港科广通过与港科大共享中央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参与港科大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增强了港科大在全球科研网络中的活跃度。
港科广的学生来自80多个地区,教师团队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等顶尖学者,其跨学科培养模式(如数据科学与政策交叉项目)推动港科大在国际研究网络和跨学科合作维度得分提升。
港科广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如与华为、腾讯的联合实验室)为港科大建立了更广泛的企业合作网络,其毕业生在大湾区科技企业的就业表现进一步巩固了港科大在就业成果维度的优势。
一所学校的好坏很难通过单纯分析合理个例得出,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同学们还是要从多方面考量,详细咨询后深思熟虑作出决定。26fall近在咫尺,是时候行动起来了~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