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留住我的,不止11万留位费!曾挂科重修,武大学长均分83,跨专业拿下……
指南者留学
2025-07-04
阅读量:1046

 

 

学员背景
Y同学
本科背景
武汉大学
计算机科学
GPA:
83/100
语言成绩:
雅思6.5
录取院校
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科技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1-29
录取时间:
2025-01-01
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科技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2-06
录取时间:
2025-05-21
南洋理工大学区块链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2-27
录取时间:
2025-03-07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预测分析与风险管理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2-24
录取时间:
2025-01-10
南加州大学金融工程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2-12
录取时间:
2025-04-14
主要经历
 
实习经历:

泰康保险大数据实习生

 
科研:

比特币价格预测与资产轮换策略:一种创新的预测方法

武汉大学多媒体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25fall申请季落幕时,武大老斋舍的樱花已然落尽。

 

我的大学时光,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从初期的踌躇满志,到因为接连挂科迷茫郁结,再到破釜沉舟选择重读一年……

 

慢慢地我通过一次次提前的规划重拾了信心,在本科尾声的人生交界处,最终获得了来自港科技、港中文、南洋理工、南加州和伊利诺伊香槟的5枚offer。

 

最终还是决定去港科

 

在这里我也想把我的申请经验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

 

 

一、从没想过,我的大学会是这样

 

 

从小到大父母相对比较尊重我自己的选择,所以在高考出分之后,填报志愿的院校专业也都是交给我自己决定。

 

即使深知这次高考的理想分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语文分数的托举,但出于对武汉大学弘毅学堂的向往和憧憬,我还是毅然选择了工科试验班,没想到却成了“崩溃”的开始。

 

本着多体验多试错的原则,从大一选择微电子专业到大二转到计算机专业,这段在理工科领域的辗转求索,让我逐渐认清自己对纯逻辑导向的理工科专业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天赋,期间更是经历了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的挣扎。

 

 

刚转到计算机专业时,由于没有大一的高级程序语言学习基础,大二的两门计算机硬核课程直接给我当头一棍,全英文教学下晦涩难懂的汇编语言、复杂深奥的CPU链路,每次上课都宛如天书,一学年下来,这两门课毫无疑问地挂科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落千丈的绩点。

 

这让我对自己的学术能力不禁产生了怀疑。多少次晚课结束后,因始终无法理解课堂知识点而苦闷,我一个人坐在武大桂操的草坪喝着闷酒,看着周围的同学熙熙攘攘活力充沛,多羡慕他们可以轻松实现学习和生活的平衡,而我,则困在既“躺不平”又“卷不动”的死循环里不断消磨自己的精力。

 

这也让我一次次地怀疑: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距是否真的如鸿沟般无法逾越?

 

 

大二暑假,我做出了我大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决定——再读一次大二。与其带着摇摇欲坠的基础硬闯大三,还要修补大一大二未修完的课程,倒不如沉下心重修一年,再读一次大二,夯实基础,调整步伐,将自己从被动的境地中拉回来。

 

同时,我意识到自己对理工科专业的缺乏热情,真的无法想象自己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都要坐在狭小工位上面对着电脑日复一日写着代码。当时考虑到国内硕士跨专业考试相对困难,对比之下,国外的跨专业申请就相对友好,很多院校都会开设交叉学科硕士项目,我在申请时也会相对具有优势,因此也就萌生了留学的想法。

 

重修的这一年,我经历过通宵缺觉学习、期末考试夹击爆炸、焦虑重修不过的众多难熬时刻,但只要一想到自己坚定选择的升学道路和父母朋友背后的支持,就总能一次次重拾勇气,就好像樱花大道的樱花即使衰败,也能在来年绽放第二春……

 

 

二、确定留学后,我准备了这些

 

 

这一年,我顺利修完了前两年所需的所有课程,甚至取得不错的分数,并将绩点提高到合理的范围,同时参加了学校的暑期交流项目,在牛津的校园里提前体验留学生活。

 

英国的天气总是阴霾中夹裹着绵绵细雨,当我倚靠在巴士的窗口,望着这百年未变的古城街头,每一块用黄土砌合的墙缝,似乎都暗藏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我的人生也即将迈开崭新的篇章。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直系学长C同学,同样的计算机专业本科背景,同样希望在研究生赛道进行专业转型,包括目前在职的研究所实习内推也是他给我推荐的。

 

是他先选择了指南者留学进行留学申请,主申港三新二,最后拿下了超多offer,选择入读新国立数码金融科技理学硕士。因此在得知我有意向进行留学申请之后,C同学果断给我推荐了指南者留学机构和当时他的留学咨询老师赵翔老师。

 

在第二年的大二暑期,我和父母拜访了指南者留学的北京分公司,和赵翔老师预约了一次视频会议,针对我当时的情况和留学意向做了详细的计划和案例参考。

 

我也明确沟通了希望申请复合学科项目的意向,并且在英国交流一个暑期后意识到,自己可能不太适合英国,于是当天就很迅速敲定了留学申请方案:主申港新美的金工金数方向,减少英国学校的项目,并且针对大三大四每学期和寒暑假都做了详细的规划,包括不限于绩点提升、增修金融课程,语言备考、丰富科研实习等软背景。

 

 

1、绩点提升

 

在绩点提分方面,由于我们学校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进行计算,并且可以重修课程进行绩点覆盖,所以我从这两方面入手提升绩点,首先是针对之前得分较低的专业课进行重修,使得一门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绩点;另一方面每学期选满6个学分的通识教育选修,公共选修相对来说专业要求不高、考试难度较低、给分理想,是刷绩点的不二选择,当然这都是基于大三大四新增专业课学有余力的情况。

 

但可惜的是,由于我大一大二的成绩实在是拖了后腿,最后也没能刷到一个很高的绩点,83分,一个中规中矩的绩点要求。

 

2、雅思备考

 

在雅思备考方面,我的整个雅思备考周期大概在一个多月,一共考了两次。由于是江苏的考生,在阅读方面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大学期间英语整体练习度还是不够,导致英语水平下滑严重。

 

最终只是从6提升到6.5(6),这个水平确实非常普通,但是好在申请时基本够用,就没有选择继续冲分。

 

 

我深知自己在听说两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对于单词的发音和听力敏感度不足,也尝试过很多方法,如默写王陆语料库、背诵口语题库等等,但收效甚微,可能不太适用于自己。最后是根据同学的推荐上了一段时间的口语、听力一对一线上课程,才考完了雅思。

 

我认为听说不分家,而且基于中西方差异,如果有一个老师能够及时纠正你的发音语调和语言逻辑往往比自己一个人埋头苦干要事半功倍。而阅读和写作则是我的舒适区,反复大量练习真题,总结题型规律和看Simon网课整理大小作文模板,进行短时间高强度的突击,基本上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冲分。

 

3、软背景提升

 

在软背景提升方面,我主要从课业、科研、实习三个维度展开。在课业上为了弥补自己在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不足,我在大三选修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基础金融课程,去丰富自己的交叉学科背景,从而更好地匹配项目需求

 

在科研方面,我在学校课题组做过一段时间的科研助理,同时在指南者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一篇基于比特币的金工金数相关论文。我的实习则是去一家保险公司就职了数据分析岗,同时为了更多了解金融行业,我现在也选择在一家头部券商研究所继续实习。

 

这里也想告诉大家,提前明确留学申请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和我一样是希望跨专业或选择交叉专业的同学,只有先确定好项目方向,才能在软背景方面找到对口垂直的经历提升自己的录取概率

 

 

三、新年第一天拿下港科offer

 

 

年初元旦之际,通宵跨年后的我,睁开眼已是下午三四点,习惯性地把手探出被窝打开手机,看看有没有新的消息,申请群里夏新芳老师发来的消息:“恭喜!拿到科大的offer啦”。

 

迷蒙的睡意加上尚未消退的醉意,让我的脑子昏昏沉沉还处于宕机状态,一时间还没能处理这短短一行字的信息。愣神许久,才平复好心情给夏老师发去回复。

 

回顾过往几年求学路上的磕磕绊绊,砥砺前行,也终究是在25年的第一天尘埃落定,翻开新的一页,重新出发,脚步也更加坚定。

 

 

对于第一份offer来自港科大的金融科技,其实我是比较意外的。

 

本专业有一位学长目前正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的金融科技理学硕士项目,所以我对该项目也算比较了解。课程size小,只有不到50人,课程硬核本身也算是学校的王牌专业,理工商三院合办且可以享受商学院的就业指导,同时就业去向也比较可观,学长本人也是拿到了某行信用卡中心的心仪offer。

 

因此在ddl截至前,虽然没有拿到其他心仪学校的offer,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交了十一万八千港币的留位费。

 

在后来的2到5月间,我陆续拿到了新加坡南洋理工、美国南加大、港中文的offer。

 

 

南洋理工大学的最大亮点就在于qs排名较高,并且是我最喜欢的女歌手孙燕姿的母校,毕竟谁不希望在小小的新加坡街头偶遇自己喜欢的偶像呢。

 

但是考虑到区块链项目在国内的就业面比较受限,加之本身课程设置更偏向纯粹数理技术,所以思考再三还是放弃了这个项目。

 

虽然私心也想去新加坡 偶遇孙燕姿hh

 

至于南加大的金融工程,一开始我是很向往洛杉矶的西海岸风情所以申请,但考虑到最近中美关系的缩紧以及项目本身的性价比和qs排名,还是没有动摇港科在我心中的地位。

 

而港中文的金融科技项目下offer时间较晚,而且我觉得港三同项目间差异不大,更没有必要舍弃留位费反水。因此,我相信这封来自25年1月1日的offer或许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是我的不二之选。

 

回望大学这五年,我一直在试错中不断前行,从微电子到计算机再到金融科技,我始终认为趁着年轻就应该多尝试,多走出几条路来,不必去担心一时的落后而急于更上主流的步伐,我并不后悔在学校多呆了一年时光,至少因为这样,我也是多欣赏了一年老斋舍的樱花飘落吧。

 

从粉樱花通往紫荆花,从大江大湖的武汉迈向钢筋森林与霓虹海洋交织的摩登城市,这不仅是地理坐标的转移,更是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设计”的跃迁。从容而坚定地迈出这一步,期待一段崭新的旅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