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大厂年薪20W,我要去港大!211学长GPA86,横扫HKU、NTU!
指南者留学
2025-07-07
阅读量:1232

 

 

学员背景
Z同学
本科背景
河海大学
自动化
GPA:
86.25/100
语言成绩:
雅思6.0
录取院校
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控制与自动化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1-07
录取时间:
2025-02-11
香港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工程)理学硕士 - 常规方向
申请时间:
2024-11-02
录取时间:
2025-03-18
香港大学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工程)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2-24
录取时间:
2024-12-24
主要经历
 
实习经历:

某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工业自动化技术支持工程师实习生

某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自动化工程师助理

某某有限公司研发部自动控制工程师实习生

 
竞赛:

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

 
科研: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人生的每一次重要选择,都是一次对未来的深思与豪赌。对于我而言,大四秋招经历仿佛一场马拉松——前期准备、激烈竞争、收获offer……

原本以为会顺理成章地走向工作岗位,却最终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出国留学。这不是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在现实与理想、安稳与挑战之间反复权衡后的深思熟虑。

 

 

放弃高薪和铁饭碗,留学真的值吗?

 

 

我的本科专业是自动化,拥有扎实的工科背景和多个工程项目经验。进入大四,秋招的战鼓敲响,我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开启了这场关乎未来走向的战役。

 

我先后获得了几个不错的offer,其中有国企央企也有私企外企,我个人比较偏向的offer有两个:一个是来自某核电企业的运维岗位,另一个是某500强外企的技术支持岗位。

 

核电企业的offer无疑是一份“铁饭碗”级别的稳定工作。单位在南方沿海城市,待遇中规中矩,年收入大致18万元。虽然起薪并不算特别高,但五险一金全额缴纳、福利保障体系完善,而且晋升路径明确。很多人称赞说“进去就是一辈子的好单位”,父母和亲戚也都非常支持这条“稳定路线”。

 

相比之下,另一份offer则显得“风口十足”:不仅基础工资高,还有季度绩效和股票期权,年包接近25w。该企业是行业龙头企业,发展迅猛,团队年轻,技术氛围浓厚。这份offer不仅收入诱人,工作内容也和我的专业方向高度契合。

 

那段时间,我仿佛已经有了明确的未来路线图:进企业,积累经验,然后跳槽到更高平台,或者内部晋升走管理岗。这是许多优秀同学的职业轨迹,我也可以复制他们的路径。

 

在我准备签约的时候,内心却突然没有那么笃定了。影响最大的是,宿舍的两个室友,一位早在大三寒假就坚定了出国读研的目标。他主申新加坡方向,目标是南洋理工大学(NTU)的cca项目。另一个室友则把目光投向了香港,他本科成绩优异,英语基础扎实,主攻HKU的数据科学与商业分析项目,他们在春节前后都陆续拿到了offer。

 

我了解到海外的硕士毕业生就业面广,能进入咨询公司、投行、互联网公司、大厂战略岗等等,据室友介绍,某项目毕业生中有30%以上去了如字节跳动、腾讯、德勤、麦肯锡等知名公司,平均年薪30-40w港币不等,甚至有少数人通过校招进入硅谷公司。

 

相比之下,我手中的offer虽然诱人,但更像是一种“确定的平庸”——薪资可观但天花板较低,平台稳定但路径单一。而他们通过留学即将迈入的是另一个维度的竞争场,一个能迅速升维、接触全球资源的舞台。我第一次意识到,是不是也应该给自己一个更广阔的机会?做决定的过程并不轻松。

 

我反复权衡利弊

 

 

  • 从经济角度看,留学意味着短期内放弃高薪工作,还要支付学费和生活成本,尤其对我们这种工薪家庭而言,压力不小;

  • 从时间成本上说,读完研究生再就业,至少晚别人一到两年进入职场;

  • 但从长期发展看,留学或许能让我站上更高的起点,拥有更广的人脉、更前沿的技术、更国际化的视野。

 

综合考虑我感觉当今社会学历贬值迅速,国内的研究生时间成本大,而且通过向一些新港留学回来的学长学姐咨询他们的工作情况和薪资待遇,体会到了新港硕士一年制的优势,最后同家里沟通经济情况都支持我去留学,提升自己。最终我下定了决心准备留学。

 

兵荒马乱的申请季我有制胜法宝

 

 

本科四年里我接触了控制工程、嵌入式系统、机器人基础等多个方向。在实习和项目中,我发现自己对“智能系统”特别感兴趣:不仅喜欢动手做控制系统,更希望在未来能参与智能制造、自动驾驶、工业AI等交叉领域的产品研发。

 

因此,在制定留学选校方案时,我希望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能继续深化控制系统、嵌入式、智能感知、机器人等方向,同时又能融合AI、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

 

留学目的地,优先考虑香港与新加坡,因为这两地拥有先进的工业基础、高度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并在电子工程与智能制造方向具备丰富产业资源,毕业生无论留在本地或回国发展,在学历认可度、校友资源、平台知名度方面都具有优势。

 

时间紧任务重,在咨询多家留学机构后,我最终选择了指南者留学来协助申请。

 

指南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申请系统,每个学校的材料准备、递交状态、进展节点、反馈日志都一目了然。通过账号我可以随时查看文书版本更新、投递情况、补件提醒,让整个过程透明度极高,心里始终有底。

 

负责我的王文静老师和吴德红老师在选校初期就与我进行了深入沟通,详细分析了我本科课程背景、实习项目、未来方向,很快就帮助我敲定了申请项目:港大的EEE课程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子制造业发展,RIS则更偏向机器人和智能控制。而NTU的CCA是新加坡工业4.0重点扶持方向,校企合作非常密切。

 

因此,我锁定了港大EEE、港大RIS、NTU CCA作为主申目标,并将其划为“可转换/互补型”组合:RIS偏智能系统研究,EEE偏电子与工程应用,CCA偏控制自动化与工业落地,三者方向不同但互为补充。

 

在制定申请计划的时候吴德红老师对我的条件很自信,认为只需要申请HKU,NUS,NTU,IC和UCL就可以了。

 

但是我因为个人对这方面不是很了解,最终还是加了港中文和港科技的保底项目,但是由于后期雅思备考的问题还没有申请港中文就拿到了港大的offer,准备的保底方案也不需要了哈哈。

 

 

因为我申请提交的比较晚,所以整个文书、材料、网申流程节奏都很紧凑,我记得:文书初稿5天出,三轮反馈一周完成,雅思报名、成绩提交、推荐信跟进全部按时完成。

 

过程中,基本不需要催进度,只需按要求提交信息、确认细节即可。指南者老师的协助最大程度节省了我的时间与精力,使得我能同时准备雅思和毕业论文。

 

虽然流程高效,但申请过程中也难免有情绪波动。特别是在准备雅思的时候,由于我英语底子一般,尤其口语与写作板块非常吃力。第一次模考只考了6分,其中口语只有5.5。那时我非常焦虑,甚至动过“直接去工作算了”的念头。

 

 

在这段焦虑迷茫的时期,王文静老师始终以耐心与专业给予我支撑,她不仅持续鼓励我:“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沉淀”,更主动为我整理定制化学习资料,从话题拓展到逻辑构建,逐句拆解口语表达的核心技巧。这份毫无保留的帮助,不仅让我重拾备考信心,更在方法论层面为我点亮了方向灯。

 

在老师建议下,我参加了指南者的雅思课程,每天30分钟固定话题练习,老师会指出我的逻辑混乱、表达重复等问题,配合语音打分App自我检测,口语水平明显提升

 

最终我的雅思总分达到6.5分,其中听力与阅读都是7.5,满足了HKU与NTU的语言要求。

 

 

另一个让我焦虑的是“等待”。港大和NTU的录取节奏非常不一致,港大投出后很快就显示“under review”,NTU则迟迟没有动静。身边同学陆续拿到录取,我一边刷邮箱一边陷入自我怀疑。

但我也在这个阶段学会了“接纳不确定”。顾问老师安慰我说:“留学申请从不是速度竞赛,而是匹配过程。你很优秀,也很适合这几个项目,录取只是时间问题。

 

 

港大和南洋理工同时上岸绝非偶然

 

 

2025年的春天,我几乎在同一时间收到了三份梦寐以求的研究生录取通知:来自香港大学的EEE(电子电机工程)与RIS(Robotics & Intelligent Systems)两个硕士项目,以及南洋理工大学的CCA(Computer Control and Automation)项目。

 

2月的时候港大首先发来RIS项目的录取通知,随后在3月我陆续拿到了NTU的CCA项目和HKU的EEE项目的offer。

 

 

短短两个月,我成功拿下三大核心项目录取,整个过程非常“丝滑”,这不仅是对我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我在短时间内完成选校、准备、申请全过程的回报。

 

这也是我选择指南者协助的最好回报——定位精准、执行到位、心理支持及时,让我在有限的时间内打出了一场漂亮的“组合拳”。拿到多个录取后,选择成为新的难题。我认真对比了三个项目,从课程内容、城市资源、就业导向、个人喜好四个维度,列出了如下分析表:

 

 

经过再三斟酌,我最终决定接受港大RIS(Robotic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项目的offer。

 

首先在机器人专业和我本科的自动化专业贴合度高,方向更广,不仅可以学习深度学习这类偏向算法的方向也可以多了解嵌入式等硬件知识。

 

香港针对毕业生有IANG签证,在留港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最后由于我本科接触过一些水下机器人和ai深度学习方向的内容,相较而言对这方面更感兴趣。

 

 

定下去港大深造后,在回望这段留学申请之路,我有一些想法、经验和感悟,希望能为未来的申请者,特别是正处在抉择中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点真实的参考。

 

第一步:明确目标

 

首先,留学申请的第一步是明确目标,思考未来路径:我是否适合继续读书?如果读书,该往哪个技术方向深耕?毕业后的职业定位如何?确保自己的申请方向无论是读博深造或者是就业都是符合自己的预期方向。

 

我原本也参加了秋招,并不乏一些看上去“体面”的offer,但我知道,这不是我真正想走的路:这份工作技术路径偏“维护”和“实施”,并不能让我深耕技术,也没有我期待的创新与挑战。正是下定决心“放弃眼前舒适”,才让我真正投入到了申请之中。

 

第二步:知己知彼

 

我最早的选校灵感,是从两个室友那里来的——他们分别申请了NTU和HKU,我们一起查项目、查课程、做Excel对比表,彼此鼓励,也彼此纠偏。如果你身边没有留学伙伴,建议加入一些留学交流群,或者直接约留学机构咨询,多聊一聊,思路会更清晰。

 

此外,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课程结构、毕业论文设置、企业合作模式,港大EEE和RIS、NTU的CCA项目虽然都在电气工程大类里,但课程内容、未来出口、研究风格完全不同。我也咨询了多位学长学姐,最终才做出差异化定位:EEE偏传统+应用,RIS偏AI+系统,CCA偏自动化+控制。这种对项目本身的深度了解,是我后期文书能精准呈现自我优势、与项目“互相吸引”的重要前提。

 

第三部:项目理念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把整个申请过程比作一场“项目管理”:有目标、有时间线、有资源分配、有风险控制。在这点上,我不得不说,选择指南者留学作为我的申请合作方,是一次非常明智的决定。

 

指南者的服务很“工程化”:从项目评估、时间管理、文书写作到申请跟进,每个环节流程清晰、反馈及时、内容专业。

 

负责我的顾问老师不仅非常熟悉港新项目的申请逻辑,而且在文书上能抓住我技术背景中的亮点,比如项目经历中的算法应用、控制系统设计细节、对行业的理解等等,使得我的申请材料既专业又有温度。

 

特别是项目文书,我从头到尾参与了每一轮修改,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体现我的真实经历和个人特色,这种参与度,反而让我对自己申请的项目更加了解和认同。

 

不需要自己反复修改文书、不用催推荐信、不用担心投递流程有没有出错——我只要按照时间节点提交信息、确认文稿、按时备考语言,就足够了。

 

这种“省心+高效”的合作模式,是我能在几个月内顺利申请到三个理想项目的关键。

 

从2023年秋天萌生出国深造的想法,到2024年春天收到心仪的offer,整个过程虽短,但充满选择、博弈、努力与收获。

很多人说要留学、说要考语言、说要刷科研,但最后却常常“说归说,做归做”。而我始终相信,能把每一件小事做到位,就是成功的一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