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港城,我把QS前50的其他offer都拒了!学长狂揽港城、港科、KCL录取!
指南者留学
2025-07-10
阅读量:1250

 

 

学员背景
T同学
本科背景
GPA:
3.22/4
语言成绩:
雅思6.5(6)
录取院校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中国与全球化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5-04-10
录取时间:
2025-04-29
香港城市大学国际研究文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5-03-30
录取时间:
2025-04-10
香港科技大学全球中国研究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5-04-10
录取时间:
2025-04-24
悉尼大学数字传播与文化硕士
申请时间:
2023-12-19
录取时间:
2024-01-30
主要经历
 
实习经历:

上海全球治理和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助理

 
科研:

新冠疫情初期伊朗主流媒体灾难呈现与记忆实践研究——以伊朗伊斯兰通讯社为例

SISU官方波斯语网站建设与完善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ISU波斯语”公众号运营》

 
     

 

 

 

看着悉尼大学的offer静静显示在屏幕里,我犹豫再三,还是选择了置之不理。

 

 

“QS排名有那么重要吗?我想要的留学究竟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一名波斯语专业的学生,在疫情的扰乱下,我前后经历了考研失利、仓促申请留学、放弃悉尼大学offer……付出了昂贵的“试错成本”。

 

 

直到第二年再次申请留学,我慢慢放下了对主修专业小语种的偏见,这才发现真正的机会,或许就藏在那些曾被我们忽视的领域里。

 

选校不是追逐排名的游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最终,我放弃了kcl和港科offer,选择去港城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在这里也想把我的经历和思考分享给大家。

 

 

 

 

迟来的觉醒,考研后我才想去留学

 

 

我的本科是波斯语专业,在我的印象里,小语种专业和其他专业有很多不同:

 

小语种专业赛道独立,除非未来走学术或者教育领域,否则学历对于求职并不是必选项。因此我在大学的前三年从没想过要出国深造。

 

另外我个人也觉得,外语的本质属性是工具,就像上外从2019年开始推行的“多语种+”培养计划,在大多数情况下,光学语言

是不够的,外语人最好需要掌握其他的专业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因此我选择辅修新闻学充实自己。而那一年,我也打算和我的大多数同窗一样,准备毕业即就业。

 

但,因为一场疫情的突然而至,让我萌生了深造的想法。

 

2019年入学上外的我,一直遗憾自己只拥有了半年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活。因为疫情,我们只能闭门上网课,原本的海外交换项目也全被取消,这些种种叠加在一起,让我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变得不再完整。而我也因此有了继续学业,还自己一个继续读书的的梦想。

 

最初,我选择了考研,却没想到自己竟在考前的最后一个晚上中招新冠。

 

 

 

 

在那个彻夜未眠的晚上,我经历了人生中最漫长的思考。黑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遗憾、委屈成了那个冬天的主色调。第二年年春天,考研失利的我开始思考下一步,专业老师则建议我选择就业。

 

 

当我陷入纠结时,我的同班同学却在指南者留学的帮助下顺利拿到了香港浸会大学的录取通知,我这才猛然惊醒:或许我也可以选择海外深造。于是我迅速联系同学,了解留学申研的流程,也是由此认识了指南者留学。

 

 

仓促申请留学,几乎惨败

 

 

2023年,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申研,那时的我其实对自己并没有多少规划。只是欣喜地发现,就算我对申研毫无准备,也能有机会去那些顶尖的世界名校就读。

 

在专业的申请上,当时的指南者老师根据我辅修的新闻学,推荐我申请数字媒体专业。这也吻合了我当时考研失利无心再读主修专业的心境,一心想着媒体大类一定好就业,再加上自己对之抱有兴趣,便在英澳大校里选择了几个数字媒体相关的项目进行申请。

 

 

后来的我才知道,“想当然”是一件多么可拍的事。

 

 

由于我准备申研的时间点较晚,所以我选择一边在学校工作,一边申请24年秋季的项目,最终敲定了UCL,曼大,爱丁堡,华威,悉尼和墨尔本的六个新传项目。

 

在工作的空隙,我和指南者的指导老师一起紧锣密鼓地准备申请材料,包括文书、学历和成绩证明等等。同时,也开始备战雅思,只可惜几经考试,我的雅思成绩始终难以突破7分,尤其是口语和写作这类主观题,更是反复遭遇瓶颈。几次受挫后,我不得不暂时搁置语言考试的压力。

 

最终,我的24fall申请并不乐观。被我作为主申的英国四校集体拒绝了我,而悉尼竟然成了唯一录取的项目。

 

 

 

 

我看着之前整理的学校信息,经过反复考虑和衡量,最终选择了放弃。固然悉尼大学在25QS排名中排在十多位,认可度也较高,教育资源方面不用担心,但考虑到我未来的职业规划,并不打算留在国外,因此澳洲的优势并不明显

 

再加上地理位置遥远等考量,我请指南者的老师帮我申请延期入学悉尼大学,作为保底学校,打算在第二年再冲一次秋季的申请。

 

 

真正的机会反而藏在曾被忽视的领域

 

 

 

在准备第二次申请的期间,我咨询了学校里的老师,以及我就职的研究所的老师们。他们的专业建议让我打开了思路,其中一位老师的话让我醍醐灌顶:“其实现在做网络自媒体,不一定非得是新传专业出身。”

 

这句话如一道惊雷,点破了我心中早已隐隐意识到的事实。如今自媒体产业蓬勃发展,像我这样仅仅是在本科辅修新闻学的学生,如何与其他有着实际工作经验的从业者在业务能力上拉开差距,又如何与其他主修新闻学的学生去在申研方向上卷履历、卷作品?

 

再三思索后,我最终把目光放回了自己的“老本行”,那个自己本以为早已摆脱了的小语种主修专业上。

 

小tips:因为留学申请对跨专业相对友好,所以不少同学在申请时会考虑要不要跨专业,但跨专业申请不是盲目的,要结合申请难度、未来就业方向等因素再做判断

 

此前,学校老师与我谈心时,就时不时提到小语种。但直到此时我才明白,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那些曾被我们忽视的领域里。

事到如今,我带着客观理性的视角再次审视我的专业,才意识到,其实自己这么多年,都不曾发现主修专业的价值。

 

 

 

 

曾经的自己一直逃避着主修专业,同班同学中也有不少人是这样,仿佛不愿意做这极少数中极少数;但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如果当初自己早点放下心中的芥蒂,扫除心中的阴影,或许我早就可以录到我想去的学校。

 

于是,我带着全新的思路再次找到了指南者的老师,明确表达了自己想要申请国际关系和中东研究方向的想法。

 

老师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转而推荐了数个相关的项目。这一次,我在专业的选择上更加慎重,查阅了各个项目的课程目录、各校相关的信息,再带着打印好的资料找到了专业老师,请他们帮忙点评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前景。

 

 

 

也正是这个时候,香港的两所学校,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进入了我的视野。

 

在第一轮申请时,对于只想“远走欧美”的我来说,香港根本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但经过与学校老师以及指南者老师的不断沟通后,我逐渐意识到了香港院校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上更近

 

对于南方学生来说,几乎和跨省旅游一样没什么区别,假期回家比起欧美和澳洲要方便得多。

 

二、靠近国内学术圈

 

一般来说,海外留学就意味着要抛弃与内地学术圈的联系,在海外重新认识学术界人士。但若是在香港地区就读,可以更容易地与内地学术圈保持联系,或许还有机会跟随老师来到内地进行学术交流。

 

如果硕士毕业后有回内地深造的需求,香港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

 

经过这样一番考虑,英国院校立刻变得“不香了”。我也把申请的主要方向放到了香港,老师们也认为香港的专业是个不错的选择。最终,我的申请项目定在了KCL、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这三所学校中。

 

 

 

排名不是一切,放弃港科,我选港城

 

 

确定好项目后,我的指导老师便立马开始帮我修改个人陈述,并赶在申请截止之前提交了申请。

 

此时我虽然手中还有一份悉尼的offer保底,但心中的焦急也并未少半分。因为我当时已经错过了主申请季,3月30日,才提交了港城的申请;4月10日,港科和KCL的申请终于提交。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4月10日当天,就收到了港城的offer!但却因为港城的失误,导致我并没有收到邮件通知,直到4月23日,指南者的老师才通知我,港城的官网显示我已经被录取。在收到录取通知的那一刻,我的心如释重负,香港留学梦,在这一刻完成了兑现。

 

但经过短暂的轻松后,新的焦虑又袭来:因为港城的留位费ddl只剩5天,而此时KCL和港科的offer都还没有来,留给我选择的时间不多了。怎么办?是选择缴五万港币的港城留位费,还是继续等待其他学校的消息?

 

 

 

 

在当时,KCL在我心中的优先级很低,假若香港两所都没录上我才会选它;那么港科呢?它看起来比港城排名更高,但是我能拿到offer吗?

 

 

思量再三,我决定停止心中的内耗。按QS排名来看,港科固然比港城高个十几名,但港城同样也是香港五强校之一,并且不确定自己能不能通过港科后续的面试审核,种种的不确定因素让我缴纳了港城的留位费。

 

 

 

 

 

幸运的是,很快港科和KCL都陆续给我发了offer,这场漫长的申研也进入了尾声,我最终还是坚定地选择了港城,毕竟在经历了跌宕的几轮申请后,我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些单纯排名的数字,已经无法影响我的决定。

 

 

其实回顾自己所申的项目,有很多次机会我都可以选择去QS排名更高的学校,甚至说不定能够通过申请小众专业去往更高级的学府。不过现在的我已经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并非是一纸名校的光环,而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选校不是追逐排名的游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终的选择,也许不是最“耀眼”的,但一定是最踏实、最符合我人生规划的。

 

 

希望我的经历也能给正在犹豫的你一点启发:不要畏惧选择,更不要为排名所困惑。真正的成功,在于坚定地走适合自己的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