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SWS MU Fund Management Co., Ltd.风险管理部投资风险管理与绩效分析岗实习生
上海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数字风控部 监控与模型开发中心模型开发实习生
某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银行部投资银行业务实习生
Kaggle比赛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交换
澳门大学交换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随机微分方程高效算法及其研究
Monte Carlo Methods in Mathematical Finance
论文《Comparison of Price Simulation of European Lookback Op-tion and Discrete Asian Option》
论文《 Assessing Word Difficulty: A Mapping Method》
大家好,我是Z,上海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今天想聊聊我的留学申请经历,决定留学的原因很简单:想转专业方向,也不想考研,家里人也都支持。
“要不要留学”好定,但“自己适不适合留学”才是关键。2023年下半年,我去澳门大学交换了半年,这段经历彻底帮我下定了决心!
01、Another way to go?
澳门大学的学制有点特别,介于两学期和三学期之间,14个教学周,有期中考试,和上海大学的节奏很不一样,一开始确实有点适应不来。而且所有课都是英文授课,对英语能力是实打实的考验。
最特别的是它的给分方式——非常灵活自由,既可以按照卷面分直接赋分,也可以对于成绩进行处理后赋分(拉curve),所以有些课程难度会很高。我选过一门数论,期中考试只得了约20-30分,但最后的总分是A,现在想起来还挺神奇的。
生活上,澳门大学采取书院-学院双轨制,书院中包含不同学院的学生,有专职的书院办公室与书院老师进行课程教学、日常管理与活动组织。在澳门大学“全人教育”理念下,书院几乎每周都有活动:参观博物馆、参与讲座、与教授的午餐会与高桌晚宴等等。
半年下来,我发现自己能快速适应新环境、新体系,这才敢确定:“嗯,留学这条路我能走。”
在我看来,留学是多元化升学路径中的一种选择。它的珍贵之处在于,能让人在读书阶段——这个没有沉重经济负担和工作
压力的时期,沉浸式体验不同的文化、课程体系与生活方式,探索未知的可能。
但同时也需清醒认识到,留学并非表面那般轻松。独自在他乡,要直面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与生活压力,凡事都得亲力亲为,这些都需要提前做好心理预期。
02、为什么是指南者?
确定留学后,选机构成了头等大事。我对比了快一个月,最后和指南者签约只用了1小时。倒不是冲动,而是它真的踩中了我选机构的所有“刚需”。
如何评价一家留学机构的质量?我认为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式进行考察:
- 有没有目标院校专业的大量真实案例?
-
是否有客观合理的选校定位方案?
-
选校定位会不会“画大饼”?
-
团队稳定吗?机构中平均入职年限如何?
-
是否能保证申请季团队关键成员不发生替换?
-
申请团队中关键角色资质与经验如何?
-
文书和申请导师带的学生多不多?
-
能不能顾得过来?
-
是否有足够的性价比?
可以说,通过了解,指南者在各方面都很让人放心!
最初我对指南者的了解就来自于较为详细丰富的案例库,而且还没有广告。
我能直观看到和我背景相似的学长学姐申到了哪些学校,案例库中真实案例也可以提供合理的比较基准,通过与成功案例的背景比对可以初步判申请成功率。
签约前,我和规划导师有过多次深入沟通。不同于一些机构常见的过度吹捧或隐性轻视,他们始终保持着专业平和的态度。
6月正式与指南者签约后,规划导师立刻和我进行了一对一深度会谈,把我的优势与短板拆解得十分透彻:先是结合成绩单、意向申请方向和个人背景,给出了极具针对性的提升建议,清晰梳理出背景优化的核心思路,更附上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
他们提供的选校方案也很对我的期待——既立足实际、规避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又保留了冲刺更高目标的空间。
更让我安心的是,团队承诺整个申请季核心服务成员不会变动,而且顾问的平均入职年限很长。这一点实在太重要了:申请本就是环环相扣的精细活,全程稳定的服务团队意味着对细节的持续把控,而“靠谱”二字,正是整个过程中最根本的保障。
综合导师的提升意见,我的GPA提升空间不大,事实上最后也只涨了0.02,所以对我来说重点是抓软背景:补专业知识、刷语言成绩、攒实习和竞赛。
我开始通过校内课程、MOOC、网络资源与自学等方式,打下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再次参加雅思与GRE考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同时在校内课程中保持中等偏上的绩点。
为了快速入门专业基础知识,我参加了CFA一级考试,在MOOC上学习了期权定价、风险管理与金融工程等课程,同时也阅读专业书籍以提升知识储备。
2024年1月,通过与咨询顾问老师进行沟通,我确立了专业方向与选校细节,顾问老师对于专业的了解程度可以最大程度解决我的选着困难症。
展开来说,我当时的困惑还真蛮多的:针对给定的专业方向,应该优先申请哪所学校的对应专业?这需要综合考查不同学校相近专业之间的优缺点。
针对给定的专业选择,如何做好申请策略呢?保底项目来得早,不交留位费的话是否有申请的必要。
针对整体选校配置,哪所学校的哪个专业可以作为保底?能否百分之百地保证有学上?是否要设置双保险?
这里我必须推荐一下指南者的选校武器——指南者留学APP。
app上限制地区与专业方向后,根据项目基本情况,课程设置,就业报告与发展前景等因素多方面进行筛选,同时综合分析比较不同学校的相近项目,结合申请顾问老师的选校推荐以及第三方平台的分析研读,按照冲稳保的思路进行排列,即可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选校单。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2024年3月,决定申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工程的mini营,时间特别赶,文书导师加班加点赶出来的初稿,逻辑和细节都很到位,完全不用大改。这种稳定和专业,真的省了很多心。
03招生官说:你来港科读金数吧
整个申请季我拿到了港大、港科、港中深以及英国多所学校的offer,最终决定入读的是港科的金融数学项目。
回忆我拿到香港科技大学金融数学项目offer的过程,其实也颇为特别。参考同专业往年学长的申请情况——他们均是在第二
年三、四月份通过面试获得offer,我在申请前就做好了充足的预期管理,原本认定自己大概率要等到次年三、四月通过“捡漏”的方式才能拿到offer。
但实际申请节奏却远超预期,具体时间线如下:
10月17日,递交申请;
10月30日,收到邮件邀请参加线下招生说明会;
10月31日,项目经理单独发邮件,邀请我与项目主任进行面试;
11月1日,与指南者的模拟面试老师进行模拟面试;
11月2日,完成面试并收到口头offer;
11月6日,收到推研通知;
11月13日,收到正式offer,我的申请季就此结束。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港科面试结束时,项目主任给出“一定录取你”的承诺;项目经理在寒暄时也发出“你的简历我们都看过,你来读吧”的邀请。这些瞬间让我感慨不已。
此外,整个过程中,我也非常感谢指南者的各位老师。收到面试邀请后,申请主导师李丽娟第一时间为我紧急协调模拟面试。
模拟面试老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都非常出色,他从数理基础、数据科学、金融基础、期权组合与风险管理等多个角度进行提问,帮我整理回答思路、梳理高频重点,还耐心解答我的疑惑,专业能力无可挑剔。
11月之后,我也陆续收到了其他学校的offer,比如港大统计学、港中深金融工程等。综合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等多方面因素,我最终还是选择了港科大。
学中干,干中学
复盘整个申请季,我认为通过实习与竞赛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很重要。就实习而言,我将其视作涉足一个新领域最好的方式。既没有很高的准入门槛,毕竟谁能指望实习生会什么?也没有很高的沉没成本,今天来明天走的天选牛马,更换赛道较为方便。
我的第一段实习是在投行,2020年至2021年正值投行较为繁荣的时期,但当时正值IPO寒冬初始,投行业的萧条让我意识到需要更换赛道。
我的第二段实习是在银行,风控模型开发岗,这个岗位既能让我对于消费金融与信贷风控有一个较为初步的认识,也可以大幅提升我的编程水平。在离开银行时,我已经开发了四个贷前模型与两个贷中模型,极大地提升了Python编程水平与SQL取数水平。
在这段实习中,我对于公募基金的风控流程与不同的风控领域有了较为直观的理解。
作为部门的公用实习生,我先后参与过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其他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研究,搭建了不少模型,跑了不少算法。在这次实习中我提升了对于金融风险的认识,也进一步提升了我的SQL技能。
竞赛中寻找兴趣
我所参与的竞赛,除去数学建模比赛以外,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我在Kaggle上的参与过的竞赛。Kaggle现提供两类竞赛,一类是由公司出钱赞助的商业比赛,多针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建模预测,难度较高且奖金丰厚。
另一类是Kaggle提供的月赛,称为playground,playground系列比赛数据集较为理想,难度相对较小,且可以针对结构化数据进行不同的建模学习(回归与分类交替进行),适合模型小白练手用,我对于机器学习各种模型的了解也是从这里入手。
在2024年5月至12月,我参加了每个月的月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从一开始尚且生疏地使用Logistic回归,SVM,随机森林等模型,到自己编写网格搜索对于XGB,LightGB与CatBoost模型进行调参,再到查看文档探索自动学习库FAML,H20,lightautoml,Autoglon等模型,尝试组合优化,模型堆叠融合等高阶操作,对于机器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
申请季的点滴感触
最后我想分享几点自己申请季的感悟,世界上的聪明人太多太多,永远有更聪明的人,永远有手段更为高明的人,但是只要持续地每天、每月、每年保持学习和进步,就能保持领先,不然很快就会落后。专注于若干个领域,简单问题直接解决,困难问题分步解决,增加注意力的投入。
申请的路上大家往往会收到很多“诱惑”。在专业间反复比较,在offer间反复比较,在选择面前反复由于。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是个好做法。畏首畏尾,身余几何?规划时就要针对项目进行意愿排名,从而更好地规划申请策略,对于offer进行抉择。坚定你所相信。
等一封offer,可能永远不会来,可能就在门外。相信这是在等待结果的常态。别担心,我们不可能一无所有,别灰心,我们不可能应有尽有。相信自己的水平,相信每一份申请都能得到合理的结果。
祝成功!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