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学到反胃,GRE四连败偏偏只差一分!学妹含泪放弃梦校NUS,转身收获UCL!
指南者留学
2025-07-24
阅读量:1306

 

 

学员背景
L同学
本科背景
GPA:
89.18/100
语言成绩:
雅思6.5(6.0)
录取院校
伦敦大学学院比较商务经济学文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31
录取时间:
2024-11-08
爱丁堡大学经济学(金融)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31
录取时间:
2025-03-18
曼彻斯特大学数据科学(商业与管理)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24
录取时间:
2024-12-12
布里斯托大学商业分析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06
录取时间:
2024-10-15
香港城市大学商业及数据分析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10
录取时间:
2024-11-15
主要经历
 
实习经历:

上海某信息管理有限公司 咨询实习生

东吴证券 营业部实习生

 
论文:

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相关论文

 
课程设计: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金融风险评估

 
     

 

                

大二下学期,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起未来的方向。摆在面前的选择:一边是保研绩点、竞赛和论文,另一边是留学的语言、文书和申请材料。

 

作为一名211院校GPA3.89的学生,我本以为自己站在“双轨并行”的起点,却未曾想到,这场关于未来的博弈会如此激烈地撕扯着我的内心。

 

                                                 

保研边缘人的岔路口

                                     

我的专业成绩在班级属于中等,一直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在保研边缘苦苦挣扎,说有希望,却也无法放松;说没有可能,又总带着一丝不甘。

 

这种不确定性令我无比焦虑,我无法预料到最终的保研结果,更无法预知在“差一点”的名额竞争中,我是否有胜出的运气和能力。

 

另一方面,国内的保研政策除了对成绩的要求外,还对课程选修有严格限制,而我们学校对于保研有一系列专门的“必修课程”作为考核指标,其中包括几门公认极难拿高分的专业核心课。许多学长学姐都曾因这些课程拉低绩点,从而遗憾错失保研资格。

 

我一度尝试两者兼顾,希望在准备出国材料的同时继续保留保研的可能性。然而现实并不理想:如果我选择了保研方向的课程,一旦成绩不理想,不仅保研落空,申请国外学校的GPA也会受影响。而为了保住GPA去海外申请,又必须避免高风险课程的影响。这种“两难”使我焦头烂额。

 

时间成本是影响我最终决定出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相比于国内保研后还需读研三年,国外大多数授课型硕士项目时间更短,这意味着我可以更早步入社会,更早开始进行职业积累。这个时间差,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是我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最终,在反复与家人和老师沟通后,我下定了留学的决心。做出决定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就像在迷雾中徘徊已久的旅人突然看到了明确的路标,虽然不知道前方等待我的是坦途还是荆棘,但至少方向已经清晰。

 

在选修系统关闭的最后一分钟,我点击了“退选”按钮,看着保研方向的课程从我的课表中一一消失,心中竟涌起一股悲壮的豪情——这是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而我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

 

            

在明确了出国方向之后,我开始着手制定申请规划。最初选择中介时,是在网络上“广撒网”四处收罗机构信息,指南者也是在小红书了解到的。

 

当时我已经面谈过很多家机构和老师了,指南者的彭老师初次见面给了我最大的诚意,初次见面时,我还在犹豫是否签约,她却花了整整8个小时,逐字逐句分析我的困境。

 

从我的专业背景(GPA3.89但保研核心课风险高),到职业规划(想尽早就业,国外一年制硕士更占时间优势),细致对比了新加坡、香港、英国的院校偏好。

 

为我认真分析了我的学术背景、兴趣和性格适合的职业方向以及各国教育体系的差异,最终确定了我的申请方向——经济学和商业分析。

 

父母起初对留学有顾虑,彭老师特意拉了线上会议,用数据说明授课型硕士的时间成本优势,还分享了往届类似背景学生的案例。

 

你不是‘不够好’,只是需要更适合的赛道。”彭老师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纠结已久的心结。

                                 

在崩溃与希望间寻找方向

                        

如果说选择留学是我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那么攻克语言关则是我必须跨越的第一道天堑。作为一个“哑巴英语”学习者,我的英语基础薄弱得超乎想象。

 

但我从来没有放弃英语,从大一开始,我一直在坚持背单词,也在坚持练习听力,然而从我备考雅思开始,过往的努力好像一场笑话。

 

听力是怎么也听不懂的——对于高考不考英语听力的高考生,我甚至不懂如何系统地练习听力;更打击我的是,最擅长的阅读也迟迟提不起分数,我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一向自信的我突然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力不行,我真的可以顺利出国吗?

 

                          

我不甘心,别人可以做好的事情为什么我不可以,我不信邪。我制定了近乎苛刻的学习计划:每天睁开眼睛就是背单词,利用点滴时间学习,每天刷四套听力,三套阅读。还报了昂贵的雅思辅导课,不停的做题、纠错、复盘,下定决心要考出来。

 

然而,现实却一次次给我泼冷水——第一次雅思考试,我的总分只有6.0听力单项更是惨不忍睹的5.5。虽然也在意料之中,但是很难过,我不明白,为什么在学习这件事上努力得不到回报。那些日夜颠倒的努力,那些推掉的聚会和旅行,那些在图书馆待到闭馆的夜晚,似乎都成了徒劳。

 

紧接着是紧张的期末周和随之而来的寒假实习,我不得不抽空学习英语,在早高峰拥挤的地铁上,我在背单词,在中午休息的间歇时间里面练习听力,晚上回家联系阅读和口语,在无数个焦虑的夜晚,我依然会怀疑自己决定的正确性。

 

可是考试结果依然不好。我好像得了一种病——看到雅思就反胃的病,生理性排斥让我完全不想继续练习。

 

“要不先试试GRE?词汇量上去了,雅思阅读自然会顺。”指南者的老师及时拉了我一把。对我来说,GRE考试要友好很多,因为没有听力和口语,然而大量的长难句还是令人崩溃,大量的陌生单词让我焦头烂额。

 

老师们给我整理了GRE高频词表,甚至按“高频核心-低频拓展”分类,让我每天背100个新单词时更有方向。我坚持着每天100个新单词,日复一日的累加到后来日复习单词量达到上千。

 

就在我以为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时,命运又和我开了一个玩笑。GRE第一次考试分数是318,距离我需要的320分仅仅只差2分,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我马不停蹄的报名了第二次考试,觉得我一定可以顺利通过,然而天不随人愿,考试结果依

然是318分,就像是从高处突然跌落一样,希望的曙光再次破灭了。

 

语言成绩迟迟考不出来,中介老师告诉我,港大、港中文的提前批申请时间即将截止,如果语言不够,就只能遗憾错过。当时的压力前所未有地大,每一个学习过后疲惫的夜晚,我焦虑的刷着小红书,不停地失眠,我想,要是考不出来我就完蛋了。

                  

             

可是我转而又想,GRE这么难我都备考这么久了,这次雅思一定会更好吧,结果是我拿到了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差成绩,我看到成绩那一刻,脑子里空荡荡的,呆坐了一下午,又不得不重新振作精神再次开始。日子还是在继续,只是错过了提前批而已,我想,好像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继续报名一周后的考试,但在这一周我摆烂了。

 

指南者老师得知我的困境后,没有只是安慰,而是帮我列了PlanB:“UCL有些项目接受雅思6.5,我们可以调整选校清单,把重心放在英国。”她连夜帮我核对了5所院校的语言要求,甚至标注了“可后补成绩”的项目。

 

“你已经走了99步,差的不是能力,是一点运气。”这句话让我没在最黑暗的时候放弃。

 

一次又一次备考过程中,我逐渐接受了英语薄弱的现实,也一步步与自己和解,到现在我终于可以坦然说出这段黑暗的备考经历,是我不努力吗?我觉得不是,妈妈说我总是差点运气。或许吧,好在最终的录取结果不差。

                                      

纵有遗憾也要继续向前

                   

递交申请后,等待成了新的煎熬。我无数次问妈妈,要是我没学上了怎么办?妈妈也只能安慰我,然后和我一起焦急等待。

 

最先到来的是布里斯托的offer,凌晨一点,我盯着那封邮件看了很久,脑子一热发给了所有亲友,收到了无数的夸赞和祝福,可是我好像并没有什么高兴的情绪,像是意料之中的结果,不惊喜,但是终归有了着落。

                              

 

随之而来的是伦敦大学学院,在一个初醒的清晨,这一次除了父母和中介老师,我没有告诉任何人,这次是真的一点波澜都没有了,连报喜都带着一点机械的情绪。然后是曼彻斯特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我平静的拿下offer,然后执着的等待着其他港校的消息,却迟迟没有结果。

 

后面的很多个月,我都没有收到一点消息,我从最初的不停在小红书上刷有关的消息,到后面完全不关注有关香港的消息,就在时间的推移中,慢慢地接受了去伦敦大学学院的结果,留学申请这段时间里,教会我的是与自己和解,是学会放弃。我想或许是我还是不够坚定,是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继续承受那些压力,不过这就是我啊,人生总是要接受失败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指南者老师始终陪在我的身边,为我提供帮助。在我遇到问题的时,永远会第一时间为我答疑解惑,在我为未来迷茫焦虑时,也会及时开导我,他们都是我坚实有力的后盾。

 

最让我动容的是,申请季结束后闲聊时,彭老师才笑着说:“那段时间总去文殊院,求菩萨保佑你们都能拿到offer。”原来那些我以为的“运气”,背后是他们藏在细节里的用心,我始终会被这种赤诚所打动。

 

拿到UCL、布里斯托、曼大等一堆Offer时,我仍觉得自己“不够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在大学四年里,我好像一事无成——毕竟没拿到最初执念的NUS。

 

是指南者的老师翻出我的申请记录:“你看,GRE四连败还能坚持考,雅思从5.5提到6.5,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也为我的申请结果赞叹,“你拿到了英国大满贯哎”“你真的很厉害”,在做经验分享时会有学弟学妹调侃地问我,“学姐怎么申请ucl”,我突然意识到:那些被指南者推着往前走的日子,那些在崩溃中重新站起的瞬间,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好像我也并不差!

       

                               

END

            

现在的我终于明白,留学不是“必须抵达某座灯塔”,而是在沿途的挣扎里看清自己。生命中有太多不能够控制的事情,可是人生的精彩之处不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吗。

 

回想整个申请季,其实有很多遗憾,但是要说遗憾什么,我却又说不出,每一个选择都是我自己做的。整理申请材料时,还能看到指南者老师标注的便签:“这里可以加实习数据”“这个奖项要突出含金量”。

 

这些细碎的痕迹,藏着他们陪我走过的漫长征途,日子总是在向前走的,纠结于过去没有意义,走好未来的每一步才是关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