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软件(北京)有限公司开发部软件开发实习生
广播级视频直播系统设计
基于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北京市天气预测
媒体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实验:端到端多媒体系统设计
“港大的16万都交了,你还折腾什么?”
在旁人看来,或许拿到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的offer已经尘埃落定,可我就是没办法说服自己安于这条看似稳妥的路。
面对一年制硕士的疑惑和边学习边就业的巨大压力,我不死心地想要冲击一波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尽管明知TUM的申请流程堪称“玄学”,但我还是决定,再为自己搏一把!
思政62,断了我的保研梦
上大学前,我从未想过要出国留学。
那时候觉得国内环境很好,所学的专业伴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也不愁就业,并不需要所谓的“出国开眼界”。
进入大学后,起初天真地以为会在北邮轻松保研待上7年,可大一第一学期的思政课62分直接让我断了保研念想,遂开摆。到了大二,纠结了近一年的时间,在留学和考研之间选择了留学,主要原因是不想承受考研备考之苦,以及学校环境之差。
做完选择后,火急火燎地先把雅思考了。我是在2023年7月,大二升大三的暑假考的,本想着不一定一次过,才选这个尴尬的时间,没想到一次就考出了7分。
了解到港新对雅思有效期要求,基本是申请或换正式offer时达到就行,便没有再考。我们学校的留学目的地通常是是港新英,在平衡了留学成本以及个人喜好等因素后,选择排除英国,把港新作为主要目的地,目标院校锁定在了“港三新二”。
大二结束时我的均分82不到,距离目标院校还有一些差距,于是选修了大量公选课(水课)的方式,加上大三专业课的努力,将均分提升到了85,大三升大四的暑假还出去增加了一段实习。
家长一直以来就希望我能通过留学开开眼界。但在得知我的目标学校基本都是一年制授课硕时,家人们也比较诧异,认为一年学制并不能学到什么东西,尤其是工科专业。我起初是无所谓的,认为硕士快点读完直接工作也没什么关系,但一个暑假的实习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有多么不想上班hhh,所以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躺平hh
最初瞄准的新目标是tuma-ntu联合办学的icd和ge项目,这两个项目都是两年学制还带实习,比较符合我的要求。在了解这两个项目时,我得知这个申请这两个项目都需要准备aps证明(aps是德国针对中国、越南的一个留徳审核,需要通过面试来获取证明,以申请德国的学校)。
当时我的想法是,既然我都要准备aps了,不如也顺便申请一下德国的学校,于是将目标投向了德国以及欧陆。通过学校论坛等方式获取信息后,我先将欧陆的目标院校定在了qs前100的学校,包括tum、tud、kth、lund这些学校。
选择指南者,顺利拿下港大
考完雅思后的那个暑假,我通过线上、线下咨询过几家留学机构。其中某两家大型机构一上来就贬低我的学历、gpa和软背景,末了还推荐他们家的付费实习、科研等项目,让我很生气,于是暂缓了签约中介的决定。
在我的认知中,申请港校最看重的是gpa,所以我计划大三狠狠刷好gpa,即使需要实习科研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自己找,而不是通过付费的形式。
直到大三暑假,要开始准备申请文书了,我这才重新启动中介筛选。
在线下咨询时,我接洽到了指南者的刘洁森老师,通过比对录取案例、语言要求等信息后,让我认识到洁森老师以及指南者是很专业的,他们给出的定校方案不仅符合我自己的调查结果,更重要的是没有把港四五这类院校当作保底,完全契合我的预期,所以在比较完价格后,最终确定签约指南者。
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指南者主要是在文书创作和申请填写等方面给予了我很大帮助。
由于我需要同时申请计算机科学(cs)和通信,所以我的文书创作也要分为两个方向做针对性准备:
针对cs方向,文书老师重点挖掘了我的大数据课程设计和一段软件开发的实习经历;通信方向则是聚焦于我在通信系统的课程实验成果。
我的每一份文书材料都和老师经过反复的沟通打磨,既能体现个人特色,又贴合项目要求,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模板化表达。
递交申请的流程也把握得好,一环扣一环地推进,我只需要按照提示准备材料就行,省时省力,遇到什么问题不清楚的群里问一下老师,反馈也都非常及时。
10月以后,就进入了申请等待期。特别是港中文的ie和港科技的it两个rolling制项目暂时杳无音讯,我渐渐把希望寄托在香港大学的CS项目上,因此11月7日拿到第一批面邀时还是比较激动的,立刻开始了面试准备。
在北京参加港大笔面
指南者安排的模拟面试帮助我熟悉了港大的面试流程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指导老师还逐字逐句地帮助我完善了自我介绍,让我在正式面试时更加从容。
最终顺利通过了面试,12月10日收到了第一批推研通知,半个月后拿到了正式offer,基本上是这个项目除了提前批外最快拿到offer的一群人了。
不过,最初的兴奋过后,留位费的问题摆在了面前。港大的留位费时间卡得很紧,要求我1月10日前提交,再加上跨境汇款等因素,我的主导师苏欣老师建议我最好1月8日前就交好留位费。
当时的情况是,瑞典的两所学校还在提交材料阶段,申请结果要等到3月27日,且瑞典的录取和志愿填报顺序有很大关系,并不能确定是否能进;
港中文和港科没有收到消息,大概率是没有希望了;
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尚未开放申请,且录取较为玄学,当时认为并没有多大希望,再加上tuma本身要求也高,申请开始时间又一延再延,让我对这个项目失去了信任。
因此当时主要权衡的是ntu的spml/通信,最后等待到1月8日,ntu还是没下offer。
对比之下港大是cs科班项目,而ntu只算是cs擦边点一年制工科,而且香港比新加坡更适合实习找工作,加上该项目有不少北邮校友,也让我和家人多了一份安心,于是就交了港大16w留位费,但ntu在1月13日就发了spml的offer,只差了几天。
按说交了留位费后,我本该安心准备赴港,但是内心还是比较犹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如果去香港,那么面临的是一年后就要就业的难题,那么我从1月-4月就要准备找暑期实习。我刚好也认识一位就读该项目的学长,他那时找实习找工作的焦虑状态让我心生胆怯,打了退堂鼓。
其二,之前在香港旅行的经历,让我思考香港究竟是不是我梦想的留学地。也还是那个学长,天天分享港大的坑人故事,让我再生一怯。
基于以上两个因素,让我在交了16w后也并未将港大作为最终的目的地,在接下来的时间最终完成了瑞典的申请和tum的填报,将希望寄托于这两个地方。
如何申请慕尼黑工业大学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申请慕尼黑工业大学的过程。
Tum msce项目采取两轮考核机制:
第一轮针对申请材料进行打分,95/100以上直接录取,75-94进入下一轮面试。面试需要达到40/55以上才算通过。因此在申请之初,我就大概明白若想拿到这个项目的offer,大概率要经历面试环节。
3月底4月初,xhs上开始出现这个项目的面邀分享,也有同学发帖说自己第一轮得分低于75分。我一边浏览这些信息,开始了解面试的形式以及可能的问题,但也没有积极开始准备,因为看到那位得分低于75分的同学,他的vpd(德国的成绩认证,相当于均分)比我更优秀一些,便觉得自己大概率也会被刷。
那时瑞典已经放榜,也收到了kth通信系统的offer,本也可就此安心,但心里还是存了一丝期待。因为tum拒绝的话会直接告知,不存在默拒,这也激起了我 “不收到明确结果不罢休”的念头。整个4月,几乎每一两天就会上tum的系统查看状态。
5月5日早上8点多,我像往常一样刷新系统,突然发现状态更新:第一轮得分76分,擦边进入面试!不到10点,面试邀请邮件就来了,通知我6月25日晚上7:30面试。
虽然准备时间充足,并且错开了我的毕设答辩,但是因为面试时间太晚,导致我整个毕业季都陷于一种比较紧张的情绪中。
tum面试准备文档
Tum的面试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个人情况,包括为什么选择这个项目,为什么选择德国,有申请其他项目等等;二是专业问题,基于毕设、cv、ps中的经历展开,问问项目大概情况以及一些细节。还会涉及一些专业问题,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等数学课程,以及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程。
在指南者安排的模拟面试时,我尚未开始准备专业问题,于是将较大的篇幅留给了针对毕设、cv、ps的问答。也是在模拟面试的问答中,我明确了cv、ps以及毕设中需要着重准备的地方以及可能会被提问的点。
模拟面试的老师也为我讲专业知识的复习框定在了原理的介绍等更小的范围,让我准备更有了方向。
参加面试
正式面试的具体细节已经基本记不清,那几天实在是过的煎熬,只记得在面试结束后一个人的实验室里大声的唱了一遍煎熬,仿佛要把所有压力都释放出来。
面试的教授说两天内可以出结果,根据xhs的经验,下午面试的晚上能出结果,晚上面试的第二天下午能出结果,于是我第二天从下午四点开始(德国时间早9点),每隔十多分钟就刷新一次系统。到了五点多终于跳出一个邮件,结果是港大的内地线下交流会,一直刷到了六点多人都麻木了,就将看邮件的手机留在宿舍,去外头转了一圈。
回来依旧没有消息,开始玩游戏,打开免打扰模式不让突然弹邮箱信息的推送,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几局游戏之后再查系统查邮箱依旧没有消息,已经是大概八点了,强迫自己去吃了个饭以后,回来依旧一无所获。
最后只好和同学一起开黑打游戏,没想到有一局间突然发现有新邮件,点开后发现是tum的offer,顿时在游戏语音内大喊了一声,把开黑的同学吓了一大跳。除了开黑的同学,第一个知道消息的是另一位想要和我合租的港大cs的同学,然后才是父母和苏欣老师。(其实我的等待过程,没有快要放弃的意思,因为tum是打分制,无论拒录基本上都会第一时间通知的,无非是等待的时间太漫长太紧张)
放弃16万留位费,我要去德国
放弃港大的16万留位费选择德国,说完全没有犹豫和后悔是假的——毕竟那笔钱不是小数目,身边也有朋友不解“为什么放着稳妥的路不走”。但要说后悔,其实真正让我纠结的,反而是准备德国签证、注册学校系统、找住处这些琐碎手续时的烦躁,一堆“要这要那”的流程确实磨人,快把我烦死了。
之所以非要去tum,一方面是tum的qs排名高,相对于其他德国或者欧陆学校更能兼顾回国找工、留德工作、升学三条路。对现在的我来说,“迷茫”是常态,所以选择tum这个未来选择更多的地方或许会更好。
至于毕业难度,我不是没担心过。但具体到tum的硕士项目,我提前做过功课:相对闻风丧胆的德本和德博来说,硕士顺利毕业的概率其实不低。
回头看这一路申请,踩过坑也攒了些经验,或许能给后来人做个参考:
申请港校或新加坡时,均分一定要高。所以要提前了解自己学校的刷分规则——包括公选课、重修等等。在此基础上,有余力的再去搞实习/科研这些。
而申请tum这类欧陆院校比较“玄学”,第一轮打分是针对提交的申请材料,包括motivation和推荐信(不像港新只要有推荐信/ps/cv就行),所以这两方面的文书材料也要重视。然后就是面试的时候,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态度,保持谦卑恭敬但也要自信,比专业知识的完备程度更重要。
说到底,选校就像选人生节奏——有人需要港校的高效,有人需要tum的“缓冲带”,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合不合适。对我来说,现在的麻烦是暂时的,而那条能让我多些试错空间的路,才是当下最想要的。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