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botpark创新创业项目实习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创意设计大赛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专利:某种微型风扇
专利:某种水下推进器
当创业的齿轮在团队矛盾的漩涡中骤然卡死,那一晚,我守在堆满原型机零件的实验室彻夜未眠。
至此,我不再将留学视作Plan B,而是开始认真思考,我到底需要什么?应该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去补齐我能力上的不足。
我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通信工程专业,GPA3.63,拥有一段产品实习,两项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发明专利)和三个省赛经历。
在留学申请这条路上,从最初主打性价比的港科广,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调整自己的选校定位规划,最终手握NUS Robotics在内的五封Offer。而且非常幸运的是,这个夏天我将和我的恋人一起奔赴新国立,开启我们的留学生活。现在,我想把我这一路的旅程分享给你。
起初留学只是 plan B
本科四年,我的核心目标始终是“孵化一个能落地的硬科技项目”。
大一时为大类分流卷过一年,但后来发现对纯理论学习兴趣不高——比起滞后时代已久的课本知识,我更在意“一个想法如何从用户需求变成实物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大三暑假一头扎进xbotpark硬科技创业项目的原因:
带着团队做200+用户访谈、搭产品架构、跑供应链,哪怕每天只睡5小时,看着想法变成可实现的原型,那种“创造感”是课堂给不了的。 那时的我,可以说完全没把留学放进规划清单,毕竟我的创业项目已经拿到预投资,团队也磨合出了节奏,毕业全情投入项目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在xbotpark交流时,认识了一位在港科广州红鸟计划就读的朋友——这个项目主打“创业孵化+学术深造”双轨模式,听起来和我的需求完美契合:
既能带着项目继续推进,又能利用学校资源补商业认知。加上女友推荐的指南者老师也提到,我的背景申请红鸟计划有明显优势,于是9月便和指南者签约,目标锁定港科广。
在确定要通过留学规划未来方向时,我对比了好几家留学机构,最终选择指南者,核心原因有两点:一是沟通时的“舒适度”,二是专业度带来的“信任感”。
和指南者的老师第一次沟通时,就明显感觉到他们的不同:
没有一上来就推销热门项目,而是先花时间听我讲创业经历、技术积累,甚至是对“AI+机器人”未来方向的模糊想法。当我提到“既想补技术,又不想丢创业资源”的纠结时,老师没有否定我的矛盾点,反而顺着我的思路分析。这种从我的需求出发的沟通方式,让我觉得很被理解。
更关键的是他们在择校和选专业上的精准度。比如我最初纠结于“要不要为了创业选港科TLE”时,老师直接拉了一张对比表:左边列港科TLE的课程模块(偏商业模型、融资策略),右边对应新国大Robotics的核心课(机器人控制、多模态感知算法),再结合我的专利和项目,一条条分析“哪些课程能直接衔接我的技术积累”。
“既懂院校专业,又懂我的个性化需求”的专业度,让我觉得把规划交给他们很放心。毕竟,留学选校从来不是“排名越高越好”,而是“能否让每一步选择都为未来的方向铺路”,这点上,指南者的建议和我的期待完全同频。
用留学这段时间去沉淀
但在一次参加HKUST活动路演时,我感觉校内的氛围并不符合自己对于留学的期待,而且指南者的老师帮我梳理BG时提到:“你的专利、机器人项目经历,完全能冲港科、新国大这些QS前30的学校,没必要局限于一所新校。”家人也劝我:“先去更好的平台看看,创业不急这一两年。”
于是我调整了申请清单:保留港科、南洋理工、新国大的创新创业项目(比如港科TLE、新国大VC),但放弃了港科广。那时的想法是:如果项目顺利,就拿着offer Gap一年继续创业;如果申请到顶尖项目,就边读书边找新机会。
转折出现在2024年11月中旬。毫无征兆地,我们创业团队内部的矛盾像颗突然引爆的炸弹,彻底打乱了所有节奏。原本高效协作的团队陷入僵局,核心成员间的分歧逐渐公开化,从工作思路的差异演变为沟通壁垒,整个团队的协作齿轮彻底卡壳。
这种内部的紧张状态很快被早期接触的投资人察觉,他们明确表达了对团队稳定性的担忧,这直接影响了项目的推进节奏。最终,并非项目本身的市场逻辑或技术路径出了问题,而是团队内部的症结让项目难以为继,只能被迫中止。
那天晚上,我坐在堆满原型机零件的实验室里,第一次认真反思:创业从来不是“有好想法就够了”。我能搞定用户需求调研、搭技术架构,却没能力弥合核心成员的认知鸿沟;能推动项目从0到1搭建框架,却没预判到“团队协作”这个基础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这种“能力缺口”像一盆冷水,让我意识到:或许真的需要一段时间沉淀,而不是硬扛着往前走。
也是从那时起,留学从“备选方案”变成了“必选项”。
20天拿下雅思6.5
确定留学后,雅思备考成了最紧急的任务——当时申请时间已经很紧张,留给我的备考周期只剩不到一个半月,而目标分数是6分。时间倒逼下,我逼着自己做了一套“高密度突击计划”,最终用20天拿下6.5。
复盘下来,核心是抓准“短期提分的杠杆点”,避开“地毯式复习”的低效陷阱。我没有从头到尾啃单词书,而是直接用剑13-19的真题做“靶向训练”:每天限时刷2套阅读+2套听力,精读错题时重点记高频同义替换,这些词在短期内重复出现的概率极高,记准了就能直接提分。
写作和口语则走了“模板+个性化素材”的组合路。写作大作文没背万能框架,而是针对科技、教育类高频话题(比如“技术发展对创业的影响”),提前准备3个能复用的论点,每个论点配1个自己的经历。口语更直接,把我的创业经历、项目中止后的思考拆成“描述团队合作”“谈论未来计划”等话题的素材,既真实又有细节,比背通用模板更易拿分。
其实我的雅思备考时间安排没什么“章法”,更像是跟着状态走的“弹性计划”:
早晨:每天早起先花半小时练口语——有时是对着题库自言自语,有时就和豆包聊天,让他当雅思考官和我对话。
上午:之后就转向阅读和听力,一般各做一套题,掐着时间写完,立刻趁热打铁复盘,比如阅读里圈出那些反复出现的同义替换,听力里标注重音陷阱或连读模糊的地方。
中午:做完这些刚好到饭点,吃完踏踏实实睡个两小时午觉,毕竟前阵子忙项目熬了不少夜,补够精神才能高效做题。
下午:下午状态通常比较稳,再各刷一篇阅读和听力,重点看上午复盘时发现的薄弱点(比如我总在听力多选题上纠结,就特意集中练了5套同类题型,总结“排除绝对化选项”的规律)。
晚上:到了晚上就彻底看心情:状态好的话,加练一篇阅读或者写半篇作文提纲;要是脑子转不动了,就去操场跑两圈或打场球——毕竟备考时的焦虑感,跑出汗来比硬啃题效果好得多。
现在回头看,这种“不硬逼自己”的节奏反而帮我避开了 burnout。20天里没追求“必须刷完所有真题”,而是保证“做过的题都吃透”,加上每天留足时间让大脑放松,反而比硬撑着熬夜刷题更有效率。
冷静下来 重新调整选校方案
雅思通过后,选专业成了新的纠结点。
最初我仍盯着创新创业项目:港科TLE、南洋理工TIP、新国大VC都拿到了面试,HKU和NTU的面试甚至顺利到几天就拿到offer。但一次和本科商科同学的聊天,彻底打乱了我的思路。
“你一个搞硬件创业的,去读纯商科创业项目干嘛?”她的话很直接,“这种项目适合没项目的人‘找灵感’,你要是带着项目去读,能整合资源、扩人脉,可你现在项目黄了,不如先补技术。”
她的话点醒了我:创业资源未必只能靠“读创业项目”获得——参加行业峰会、旁听商科课程、泡孵化器,这些都能攒资源;但技术实力的提升,必须靠系统学习。更重要的是,我复盘后发现:之前的创业项目(游泳耳机、导航机器人)本质上都是“技术驱动”,而未来想做的“AI+机器人”方向,更是需要扎实的算法、硬件开发能力。
再看行业趋势:机器人赛道虽比不过大模型的热度,但政策支持(如国内“机器人+”行动)、应用场景(工业、服务、医疗)都在快速落地,是看得见的风口。比起“泛泛学创业”,不如深耕一个有技术壁垒的领域——毕竟,能做出别人做不出的技术,才是创业的核心底气。
于是,当新国大Robotics专业抛来橄榄枝时,我推掉了新国大VC的面试。这个决定里,有对过去的复盘,更有对未来的判断:先做“技术深耕者”,再做“创业者”。
拿下新国立,与恋人并肩前行
申请路上,很幸运与女友同行。申请路的进度差,反而成了我们彼此陪伴的契机。
我的申请节奏相对顺畅,1月份就拿到了新国大Robotics的offer,早早定了方向;而她的申请却稍显波折,直到2025年3月才收到第一份录取通知。那段时间,我们成了对方最稳的“情绪锚点”——我帮她梳理不同院校的课程匹配度,她陪我细化入学前的技术储备计划,哪怕只是晚上一起在操场散步时聊聊“新加坡的租房要不要提前找”,都能消解申请季的焦虑。
最关键的决策时刻,是她在帝国理工和新国大之间纠结摇摆。我们拿着两校的专业手册逐页对比:IC的课程偏理论研究,新国大则更侧重“技术落地+产业联动”,这和她想做“AI+”方向更契合;加上我们都觉得,比起异国恋的奔波,能在同一座城市继续互相支持, “并肩前行”的状态,比单纯追求某一所学校的光环更有意义。
回头看这段经历,从“拒斥深造”到“主动拥抱校园”,从“盯着创业项目”到“选择Robotics”,本质上是慢慢明白:创业不是“孤勇”,而是“准备充分后的顺势而为”。
而留学,就是我为下一次出发做的“技术储备”。精准挖掘并聚焦自身“技术+创业”的交叉背景,紧扣目标专业需求梳理经历,以及根据现实灵活调整方向,是推动申请顺利的关键;但也存在时间规划滞后(如雅思备考过晚)、初期目标模糊(对港科广项目调研不足)、忽视隐性要求等问题。
这段经历最大的收获,是学会在不确定性中锚定自身需求——留学的意义不在于拿到多少offer,而在于通过这段旅程明确“要补什么能力”,从而更笃定地走向未来。对后来者而言,与其盲从排名或热门,不如先想清留学的目的,让每一步选择都服务于自身成长,如此方能在申请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性。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