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85到留学,孩子一步步拿下NUS、港三所录取
指南者留学 季筱奕
2023-01-05
阅读量:3236

指南者·家长观点第39期

彭同学
中国人民大学 汉语言
22fall香港中文大学汉语语言学及语言获得硕士在读
文|指南者留学学员家长 彭同学父亲

 

作为北京郊区普通家庭的孩子,她能够走上留学之路,一方面是因为她进入了985大学,成绩不错,有了很好的申请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作为家长,从小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特别是在小学、中学阶段的引导与支持,这也为她的留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从个人经历的角度出发进行反思,我越来越觉得幼儿、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最为关键的阶段。作为父母,我们同大多数人一样,也经历了从“凭感觉”到“自觉”这样一个阶段。如果重新设计孩子的培养道路,她可能走得会更好,可惜人生没有如果。这样说来,我们在孩子培养之路上有些许经验,也有许多需要认真总结之处,可以与大家分享。

 

一是重视孩子的学习。我和孩子妈妈属于60后、70后,从小都生活在农村,是靠参加中考、高考改变了命运,知道并相信知识的力量。所以,在对孩子最初的培养教育中,我们不自觉地默默遵循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成长模式,对孩子的学习十分重视。

 

二是促成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孩子取得优秀成绩的关键,也是孩子未来在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中生存的基础。现在想来,总结出以下三点。

 

一是读书习惯的养成。这方面父母没有刻意为之,而是平常就注重阅读。我们的原始学历都不算高,母亲是中专,父亲是大专。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分别取得了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在这个过程中,身教胜于言教,孩子受到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此外,我们经常带孩子逛书店看书、买书,是新华书店、北京图书大厦的常客。记得孩子还没有上学的时候,我们就带她去北京图书大厦看书,孩子虽然不识字,但也学着其他同龄小朋友坐在地上翻阅各类幼儿读物,回家时还给孩子买上几本她喜欢的。至今家里还存放着一套孩子9岁那年买的“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皮鲁鲁与鲁西西”十几本系列丛书。孩子每天浸润在阅读的环境当中,自然就会拿起书来看,逐步养成读书的习惯。

 

二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到了小学、中学,孩子的学习习惯基本养成。有一点我印象深刻,就是孩子把每天需要完成的作业都写在一个小小笔记本上,每完成一项,画一个“√”。只要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管用多长时间都要完成,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这个习惯延续至今。特别是高三那年,有时作业写到凌晨,我早晨起床晨练,发现还在写字台上用功,一夜基本未睡。这种严格要求自己、这种拼劲,作为过来人的父亲又是心疼,又更是暗暗佩服。

 

三是搭建平台,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孩子学习上进,同时也要为她提供好的教育资源。举例而言,英语教育一直是郊区教育的短板。为此,从孩子一年级起,我们就有意识地加强对她的英语教育。我们选择的方法之一是让孩子体验了几节英语课外班,激出了她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后遵循她本人的意见,继续坚持学习英语。最终,她在高考取得了140分的好成绩,这在她所在中学是前所未有的。

 

当然,对于孩子的其他课程,我们也尽可能提供辅导的机会和条件,这样才能更好地扩展孩子的视野。这其中有我们的陪伴,在这一方面她的妈妈付出更多,操心也更多。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有什么委屈、有什么困难,第一时间都是与妈妈沟通。

 

 

选择留学

 

在留学这个问题上,最终还是孩子通过自己努力打破了父母固有的思维定势。孩子在激烈的高考“独木桥”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实属不易,我们作为父母是相当满意与喜悦。欣喜之余,我们同大多数父母的心理一样,好像孩子进入了一所好的大学就等于走向未来的成功之路。

 

谁知道,现实一波三折,她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高手如云,学校平台广阔,选择多元。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发挥优势,促使自己更好地成长,她又遇到了不少难题。

 

一是专业的选择。孩子被人文科学实验班录取,大一就需要选择专业。其实她选择面较宽,可以在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历史学院和哲学院中选择一个。当时,她不想学习政治理论,想选择一个实用类专业,在国学院与文学院间举棋不定。最后,她认为国学专业与自己务实想法距离较远,选择了文学院。

 

到了文学院,她也没有像我们预想的一般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而在大三选择了相对较为冷门的汉语言专业。当时,她认为她不太喜欢读感性的文学作品,还是更加偏向较为理性的汉语言专业,这方面未来还可以与计算机等其他专业交叉,可以拥有更为广阔的学习视角,这是她最初选择这一专业的想法。我们做父母的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好了,人大的专业都是好专业,哪个专业学好了,行行都可以出状元。所以,我们决定尊重她个人的选择。

 

二是留学与否的选择。其实,在留学的这个问题上,大学前两年我们都没有考虑过这条出路。原因是孩子最初没有留学的想法,我们也根本没有这方面思考,只是认为中国人民大学,有“第二中央党校”之称,是培养干部的摇篮,等到她本科毕业后顺利考上本校研究生再读三年毕业后,就业应该相当顺利,这是我们最初的规划设想。

 

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随着考研提到日程,孩子对考研的态度从“信心满满”变得“不再那么自信”,说是考研内容与往年比发生了变化,加上自己保研加分项不足,考上本校研究生没有很大把握。为此,我们与孩子进行了面对面的激烈沟通。我们的想法是:虽然保研没有把握,可以先试一试,如果没保上研,可以试着考一年,如果考不上,第二年可以再考虑留学。

 

我们达成一致意见以后没有两个星期,孩子又“变卦”了,而且还拿出了文字性的分析报告,即从保研、考研、留学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此来说服我们同意她选择留学。最终,我们决定尊重孩子的选择——留学。

 

孩子根据老师的提议,以及已经有过留学经验的学姐师兄的建议,还有当时的疫情情况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准备申请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并选择与本科专业相近的专业。

 

孩子这样坚定地选择留学,我想这与她成长的经历也有一定关系。她7岁独自参加课外英语拓展训练班到香港学习实践,12岁又与初中同学一起到美国游学等等。从小开阔了眼界,外边的精彩世界在她的脑中可能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同时,坚定留学也与她一直良好的英语成绩有关,高中阶段一直梦想考北京外国语大学,将来从事语言类相关职业,留学也算是学习语言、语言学的梦想。

 

三是留学中介的选择。孩子既然选择了留学这条路,作为家长非常希望找到一家可靠的留学中介。为此,我还请在教育部工作的大学同学帮忙介绍留学中介公司,父母对此的心情也是非常让人理解的,怕孩子自己选择的留学中介不可靠或被骗钱财,毕竟孩子的社会经验相对较少。

 

其实,在孩子决定留学那一刻,在向父母说明之前,已经做了大量功课,请教了师哥师姐,查阅大量有关留学中介的资料,进行了反复比较,查阅许多留学者的留言,坚定地选择了指南者留学中介公司。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作为父母又一次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实践证明,指南者留学中介,是一个讲诚信、负责任、有规矩、很热心的留学中介。

 

中介在整个留学申请的过程中,不但为我们家长耐心解释说明流程,也对孩子的申请进行积极地指导,最终帮助孩子收获了计划中的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4所学校的offer,我们在此表示感谢。

 

 

赴港以后

 

再次,谈一谈留学生活。新冠疫情给孩子的留学之旅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是赴港与租房难题。孩子需要提前寻伴租房与赴港隔离。经过深入调研比较,她决定与一位同校同学合租酒店作为长住之所。接着,她通过小红书联络了另一位香港留学生,共同订了赴港飞机票,并同在指定酒店隔离。同时,孩子高度重视防疫。我看她除了在酒店摘下N95口罩,平常不管坐车、购物还是上课全程戴口罩,注意消毒。自己也备了不少药和口罩,一刻不敢掉以轻心。

 

二是留学生活的适应期。孩子刚到香港最大不适应是饮食,特别是吃不上面食,心情糟了两三星期。通过网络微信、视频,我们开导孩子南北文化差异、饮食差异,香港是美食天堂,需要逐步适应。目前她的状态不错,在逐步品尝港中文校园及周边美食。进入假期后,她又和同学们一起去了香港迪士尼以香港的不少小岛等,假期生活很是充实。

 

三是港中文的学习。孩子感觉这里的教学十分规范,老师认真负责,教学进程合理有序,教学内容保质保量,全英文授课,会提前发给他们讲义或课件,要求他们提前预习,每周几乎都有小测和作业,学习、考试非常紧张,有时都顾不上在微信里打招呼。她妈妈有时会担心,我有时会直接给她打电话,一会儿才回过来,原来是在图书馆查资料、写作业。

 

四是对留学后的规划。总的来讲,孩子的学习能力我们不担心,她能够走出去留学,最主要是让她历练历练自己,不但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多增长社会经验。再就是,与人打交道是她的弱项,把她放出去多与人交流,知道做成事不容易,要多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

 

只要专业学识增强了,与人交往合作能力增强了,适应社会能力增强了,未来生活就不用太过担心。但是自己将来从事职业,如何发挥自己优势特长,也要深入了解未来就业领域情况,自己要逐步成熟起来,担负起家庭与社会责任。

 

总之,留学之路,如果有这个机遇,是人生之幸事,在全球化的今日,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学一学,影响一生。港校教育实有其长处,规范而富有效率,学术氛围浓厚,可以心无旁骛求知求学。希望孩子可以学有所成,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