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过后的周一,我和几位美国朋友在华盛顿中心的一家日本餐厅吃了个简餐。我们认识于2022年8月,一同入读乔治城大学的公共政策硕士专业;此后就很少碰面,各自忙于学习生活,再见已是毕业了。
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到乔治城大学,我还记得申请季的时候五点爬起来隔着时差面试、磨文书......拥抱告别后,我走向地铁站,天空湛蓝,气温对于11月来说有些偏高。我不由得回想起在乔治城度过的点点滴滴。
经历过才懂,申请季的挣扎
我的申请季于2021年下半年开始,彼时我第一次来到美国,在德州一所州立大学做交换生。作为陆本学生,我从这一个学期的交换经历中学到很多,我也将这种选择推荐给许多有志海外留学的朋友,认为这样做可以打破信息不对称。我的本科在一所211读行政管理,硕士申请了公共政策和教育两个专业,最终公共政策专业拿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纽约大学、乔治城大学,教育专业拿到了范德堡大学,南加州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三个offer。
但直到我拿到offer,我才真正开始思考:我喜欢这个专业和这个学校吗?我该如何选择?对于每个项目,我都想尽办法联系到小红书,微博,微信上的学长学姐,发微信或是电话询问。最终,综合考虑到投入产出比,地理位置,环境,项目培养方案,我选择了乔治城大学。
我的申请季和别人相比,没什么不同,如出一辙的考标化,冲绩点......不过,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也有好些:12月准备提交第一批申请时,我刚跨越重重阻碍回国,落脚于天津一座旅馆隔离两周,我记得我提着一袋被水汽裹挟得发软的饭菜,坐在老式木桌前敲定文书细节。春天面试时,经常要五点多起床,隔着时差,困倦又紧张地回答问题,并在结束后看见爸妈同样兴奋忐忑的脸。
随着时间的推移,拿到了一个又一个offer,却正如那句歌词唱的“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更多选择,反而让我在深夜头痛欲裂,睡不着觉。或许,每个人的申请季都是经历过才懂吧。
王牌专业,学业压力也大
MPP算得上是乔治城的王牌专业,而其所在的McCourt学院即使和金字招牌SFS(外交学院,克林顿总统曾在这里就读)相比也毫不逊色。McCourt下有MPP, DSPP, MIDP, MPM等专业,其中MPP人最多,同一届几百人,大约50名中国学生,学业压力也是我个人认为相对较大的,两年共修48个学分,一门课3学分,一共16门课分布于4个学期,每学期上四门。
虽然如此,培养方案却很完善,选课自由度也很高。项目在我入学那年成功转为STEM专业,迎合了管理与社会科学都偏好定量分析的大趋势,我们也因此有2门经济学必修,3门统计学必修,2门Stata软件必修,外加3门政策必修,为期一年的2门毕业论文/项目课,共计12门课都是必修。除此之外的4门选修课,可以选择几乎任何学院的任何研究生级别课程。
选择商学院,外交学院等学院的课程,甚至不需要与系里打招呼,掐着时间丝滑选择即可。我在最后一个学期,报了外交学院和数据科学系各一门课程,后者需要有一些前置课基础,不过也是提前申请即可。绝大部分课程的成绩分布都是由课后作业(我们叫problem set)和期中,期末考试/项目组成,有些教授,特别是政策必修课的教授们,可能是考虑到项目培养的是未来的政策制定者与分析师,会将大约10-20%的成绩分配给课堂讨论。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真是一道硬着头皮也得上的难关。
对于一些特别耗时,性价比也不高的课,我的选择是尽量避开,实在避无可避的,就只能尽量眼一闭,心一横,拼命举手了。一学期3或4门课(暑假也可以上1门),每门课都是2周交一次作业,一定有那么两三门必修课要参加开卷或闭卷的1-2次考试,第二年更是面临找毕业项目/论文和找工作的压力,强度实在不小。项目的faculty和staff大部分都很贴心,邮件回复很快,信息发布也比较及时。在第一年结束的暑假来临之前,就会有几封邮件提醒大家,8月左右会进行毕业项目/论文的选择(capstone or thesis)。所谓的capstone,就是group work,大约5人一组,为一个指定client完成某项目。
thesis,则是一名教授指导大约5-7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两种选择都需要大家充分利用两年来学到的统计学知识与数据分析技能。我选择了thesis,因为实在不喜欢小组作业,寄希望于他人的感觉很无力。
两种选择都会让大家在系统上填写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教授,最终大部分人被分配到的也是第一第二志愿。大部分教授会安排大家在每周二晚上6:30到9点见面,讨论相关的文章与每个人的进度,每一学期的中期与期末各有一次汇报。我完成了一篇二十多页的论文。
为了它,我熬了不知多少夜,最终交稿日期来临前,更是一个周末几乎没怎么睡,把桌子搬到客厅,靠着咖啡因苦苦支撑。
同组有个同学和我一样有些拖延,教授喜欢把ddl设定在周日晚上,但我们总是拖到周一清晨才给他发邮件。每个周日晚上,我们都是在微信里互相苦笑着吐槽一番,而后一同度过一个不眠夜。我们也因为这互相陪伴的经历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现在回忆起来,觉得好笑而难忘,但绝不想再经历了。
听讲座也要穿西装
我在这两年间最大的转变,是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科学,恰恰相反,我发现那个曾经数理化不及格而选择文科的我,喜欢数据,喜欢技术,喜欢那些确定的数字。作为一所颇具精英范的高校,校园里经常能看到大家西装革履,有人用衣架带着一套西装,上课换上,下课脱下,还有许多人听讲座也要穿西装。
学校和学院都非常鼓励和强调networking,相关的活动也到了如果每个都参加,完全可以靠free food填饱肚子的程度。也正是在这样的风气下,我通过领英connect了很多学长学姐和教授,其中有几位正从事着数据相关的工作。靠着一次次与他们交流,我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在两年间找到了几份与之相关的实习。
或许,如果重来,我应该选择的是DSPP(Data Science of Public Policy),而非MPP专业吧?但是,对我帮助最大的师兄,恰巧和我一样都是MPP专业毕业。我在这两年里学了3门R,2门Stata,2门Python,成绩比我的必修课成绩好多了,我想,我已经从MPP专业获得了我需要的东西。也有许多学弟学妹陆续问我,选修课应该怎么选,实习应该怎么找?每次,我都会想起当时的自己。我会告诉他们:
第一,在没有明确兴趣时,选择切实的“术”而非抽象的“道”是更稳妥的选择,毕竟,你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喜欢“道”,而“术”却可保你安身立命;
第二,不要怕问,怕说;如果大的networking event去不了,也别为难自己,在1v1的场合好好表现就是。
第三,要多利用自己的学生身份,其实校园里就有许多薪水不错、成果可观的工作,申请并不难。
全美最难吃的高校食堂
在DC,或是DMV地区的生活是相对惬意的,在吃中餐的时候除外。今天,两位美国朋友还问我,在DMV有没有什么中餐馆推荐?我想我当时一定面露难色。或许,就像北京一样,你可以在DC品尝到各地美食,并且选择不少,味道不错。中餐?算了吧,或许也只有小火锅勉强值得一吃。至于学校里的食物,我应该说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排名吗?乔治城大学名列第六,而排名内容是《全美最难吃的高校食堂》。
我第一年还曾无知地选择了最便宜的meal plan,想着有时来不及做饭, 总还是能填饱肚子。结果进去一看,长长的西芹和胡萝卜随处可见,牛肉是甜的,米饭是硬的,青菜是不放盐的。那段时间,我经常怀疑那些能在食堂里边吃边笑的美国人是装的。多么感人的school pride啊!许多乔治城学生选择住在与DC隔河相望的Arlington,尤其是22209。这里气候湿润,治安较好,各处交通便利。DMV的地铁与纽约等地相比,是很干净的,而DC市内更是值得好好city walk一番,市中心DuPont Circle附近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乔治城大学所在的Georgetown area更是有不少颇具特色的店铺,周末总是人头攒动。
END
生活,学习在政治中心,这样的感受总是复杂的,有些惶恐,有些骄傲,有些虚荣。同学,朋友们会说,在某地看到了某政客,参与了某国际组织的活动;某个夜幕下,偶然瞥见路灯后矗立的白宫,心里也总是涌出一阵莫名的感动。
抵达DC的国内航班往往降落自里根机场,飞机会在波托马克河上方低空掠过,两翼因气流而颤动,我便想起Eason的《无条件》:幸得伴著你我/是窝心的自然。年轻的经历往往会伴随自己一生,能够在华盛顿度过这宇宙的一隅,我感觉十分幸运。